完整版小说推荐《桦城:十年的年轮与烟火》,甜宠爱情非常打动人心,主人公分别是李守业王芳,是网络作者“黑猫夜雨”精心力创的。文章精彩内容为:1965到2005年,北方桦城的国营机械厂,锻锤声响了四十年。老技工李守业攥着铁坯守手艺,副厂长王建国护着工厂争体面,总工程师赵文涛藏着图纸搞技术;他们的孩子里,有人随知青潮下乡,有人跟个体户私奔,有人在下岗潮里推车修车,有人辞教职下海闯;孙辈李萌萌更不一样,要把老厂房改成文创园,让爷爷的旧模具成展品。锻锤声歇,红砖家属院的粥香还在。这是一座厂的兴衰,更是三代人在时代里的坚守与闯荡——藏在齿轮转处的,从来都是普通人带着烟火气的日子。...
小说推荐《桦城:十年的年轮与烟火》是由作者“黑猫夜雨”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李守业王芳,其中内容简介:“别哭别哭,多大点事。”张桂兰拍着她的背,像哄自家闺女,“不就是个放映员嘛,以后好小伙子多的是,咱不愁找不到。”王芳点点头,把红糖紧紧攥在手里,掌心的温度慢慢渗进油纸包,暖得她心里发颤。车间里的雪比家属院更大,风裹着雪粒子往衣领里钻,李守业却没觉得冷——赵文涛改良的模具昨天试了,真比原来省了一半料,...
免费试读
腊月里的雪下得勤,一夜就把机械厂家属院的红砖楼顶盖白了。
张桂兰天没亮就醒了,想起昨晚李守业说的红糖,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才从樟木箱最底下摸出个油纸包——那是去年过年时,乡下亲戚送的,她一首没舍得吃。
“你找啥呢?”
李守业被翻东西的动静吵醒,揉着眼睛坐起来。
“找红糖,给王家那姑娘送过去。”
张桂兰把油纸包揣进兜里,又裹了件厚棉袄,“你昨儿不说她哭了嘛,女孩子家,得哄哄。”
李守业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他知道妻子嘴碎,可心却软,就像车间里的铁,看着硬,烧透了也暖。
张桂兰踩着雪往王家走,雪没到脚踝,走一步陷一步。
路过公共水房时,看见王芳正站在铁丝前,手里拿着那条米白色围巾,冻得鼻尖通红。
“芳啊,这么冷的天,咋在这儿吹风?”
张桂兰快走两步,把红糖塞到她手里,“拿着,泡水喝,暖身子。”
王芳愣了愣,看着手里的油纸包,突然红了眼圈。
她想说谢谢,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小声的抽泣——这些天,母亲总跟她冷战,父亲也没给过好脸色,还是第一次有人这么疼她。
“别哭别哭,多大点事。”
张桂兰拍着她的背,像哄自家闺女,“不就是个放映员嘛,以后好小伙子多的是,咱不愁找不到。”
王芳点点头,把红糖紧紧攥在手里,掌心的温度慢慢渗进油纸包,暖得她心里发颤。
车间里的雪比家属院更大,风裹着雪粒子往衣领里钻,李守业却没觉得冷——赵文涛改良的模具昨天试了,真比原来省了一半料,车间主任高兴得首拍大腿,说要给他们报功。
“李师傅,您看这模具还能再改改不?”
赵文涛拿着图纸凑过来,鼻尖冻得发红,却满眼都是光。
他昨晚又熬了半宿,把模具的边角改得更圆滑,想着能再提高点效率。
李守业接过图纸,虽然识字不多,却能看懂上面的线条。
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角:“这里得再厚点,不然扛不住大锤。”
赵文涛赶紧点头,从口袋里掏出铅笔,在图纸上改了起来。
雪落在图纸上,很快就化了,李守业伸手帮他挡着,两人的影子在雪地里挨得很近,像一对真正的师徒。
中午吃饭时,车间里突然热闹起来——王建国来了,还带着两个干事,手里拿着个红本本,说是要给“技术革新标兵”发奖状。
“赵文涛,你改良的模具提高了效率,厂里决定给你发标兵奖状。”
王建国把红本本递过去,语气比平时温和些,“以后好好干,为集体多做贡献。”
赵文涛愣了愣,接过红本本,手都有点抖。
他看了眼李守业,李守业冲他笑了笑,那笑容里,有认可,也有欣慰。
王建国没多待,转身要走时,看见李守业手里的模具,又停下脚步:“守业,你经验足,以后多带带赵工,厂里的技术革新,还得靠你们。”
李守业点点头,心里突然觉得踏实——他守了一辈子的手艺,总算有人愿意接着学了。
下午的时候,雪停了,太阳出来了,把雪照得亮晶晶的。
林晚秋提着个布包,往李守业家走,布包里装着本旧诗集,是要给李向西的。
“桂兰姐在家吗?”
林晚秋敲了敲门,张桂兰很快就开了门,手里还拿着双没纳完的鞋垫。
“晚秋啊,快进来,外面冷。”
林晚秋把诗集递过去:“这是给向西的,里面有几道数学题的解法,我写在空白页上了,让他看看。”
张桂兰接过诗集,翻了两页,看见上面密密麻麻的字,心里暖烘烘的:“真是麻烦你了,向西能有你这么个老师,是他的福气。”
“都是邻居,客气啥。”
林晚秋笑了笑,又想起什么,“对了,桂兰姐,晚上读书小组还照常,让向西也来呗,大家一起讨论,学得快。”
张桂兰赶紧点头:“好,我晚上就让他去。”
傍晚的时候,李向西从图书馆回来了,手里抱着本新借的课本。
张桂兰把诗集给他,又把林晚秋的话学了一遍,李向西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早就想跟林老师多学点,就是不好意思开口。
“娘,我吃完饭就去。”
李向西把诗集揣进怀里,吃饭时都忍不住翻了两页,上面的解题步骤写得很清楚,比他自己琢磨半天管用多了。
王家的晚饭却没这么热闹。
刘淑珍把饭菜端上桌,王芳没动筷子,只是看着手里的红糖发呆。
“你拿的啥?”
刘淑珍看见油纸包,皱起了眉头。
“张婶给的,让我泡水喝。”
王芳小声说,生怕母亲又说她。
可这次,刘淑珍却没数落她,只是叹了口气:“以后别总在外面吹风,冻坏了身子,没人替你疼。”
王芳愣了愣,抬头看着母亲,突然觉得心里的冰开始化了。
她拿起红糖,往母亲的碗里放了一勺:“娘,您也喝,暖身子。”
刘淑珍没说话,只是默默喝了口粥,粥里带着红糖的甜,暖到了心里。
晚上的读书小组,比平时热闹些。
林晚秋坐在中间,手里拿着诗集,李向西坐在角落里,听得很认真。
王芳也来了,就坐在李向西旁边,手里还拿着本语文课本——她想通了,与其在家伤心,不如多学点东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林晚秋念一句,大家跟着念一句,声音在雪夜里传得很远,像一首温暖的歌。
李守业回到家时,张桂兰还在纳鞋垫。
“向西呢?”
他问。
“去晚秋家读书了。”
张桂兰抬起头,笑了笑,“那孩子,现在比谁都用功。”
李守业没说话,走到窗边,看见林晚秋家的灯还亮着,里面传来读书声,心里突然觉得踏实。
他想起白天王建国说的话,想起赵文涛手里的红本本,想起王芳手里的红糖,突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车间里的铁坯,只要好好锻打,总能成个好模样。
雪又开始下了,轻轻的,落在窗台上,像在为这热闹的读书声伴奏。
远处的锻压车间,安安静静的,只有雪落在铁皮屋顶上的声音,温柔得像在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