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重生《啊,我当昏君,真的假的?!》,由网络作家“咬定青山不放松”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桓李纲,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赵桓,21世纪好青年,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一睁眼却成为了宋钦宗赵桓,金人兵临城下。赵桓发誓,既然他来了就不会再有靖康之耻,大宋自此不割地,不纳贡,不和亲!...
《啊,我当昏君,真的假的?!》主角赵桓李纲,是小说写手“咬定青山不放松”所写。精彩内容:刚才上来的时候赵桓留意了大臣们的举动,他们经过士兵身旁时脸上无不露出嫌弃之色,这些敲骨吸髓的达官贵人心里压根瞧不起保家卫国的大头兵。赵桓的目光看向这些士兵,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众将士阵前杀敌,是为了保卫大宋,保卫百姓不受金人驱使,为君父者无动于衷,于心何忍?”守城将士听到赵桓的话心中都有些动容,纷...
啊,我当昏君,真的假的?! 免费试读
赵桓带领百官登上城墙,但当他看见眼前的景象,守住城的喜悦便消失了。
守城宋军此时的状态非常糟糕,他们看起来筋疲力尽、面容憔悴。
与赵桓和大臣们相比,这些士兵显得十分疲惫不堪。
他们中的许多人己经累得瘫坐在地上,无力再站起来,身上沾满了鲜血和尘土,衣服也破烂不堪。
李纲与何灌正在组织部分士兵打扫战场,看见赵桓带着百官过来有些吃惊。
二人来不及整理面容就快步走到赵桓身前说,“官家,金人刚退兵,现在这里并不安全,还是到城内待着吧。”
李纲觉得赵桓此举实在是冒险,金人表面上退兵了,可谁知道有没有留下几个神射手放冷箭?
皇帝要是有个闪失,宋军的士气会一落千丈,这城还怎么守?
对于李纲的担忧赵桓心里清楚,可刚才的惨状深深冲击了赵桓的内心,这些士兵都是和他一样的人。
刚才上来的时候赵桓留意了大臣们的举动,他们经过士兵身旁时脸上无不露出嫌弃之色,这些敲骨吸髓的达官贵人心里压根瞧不起保家卫国的大头兵。
赵桓的目光看向这些士兵,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众将士阵前杀敌,是为了保卫大宋,保卫百姓不受金人驱使,为君父者无动于衷,于心何忍?”
守城将士听到赵桓的话心中都有些动容,纷纷朝他看去。
大宋朝的兵地位低下,出门在外被人看不起是常有的事,可今天官家把他们放在心上了,这种被尊重的感觉让他们对赵桓愈发忠心了。
看到将士们的反应,赵桓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这一战死了很多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朋友。
每一个人的离去都让我们感到痛心疾首,但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悲痛而停止。”
他稍稍停顿一下,目光扫视着众人,接着说道:“然而,金兵的进攻并不会因此停止,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战斗等待着我们。
也许你们中的许多人将无法再见到明天的太阳,将会在这场战争中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请相信我,你们的牺牲绝不会白费,你们是为了保护百姓而战,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家园而战。
百姓们不会忘记你们的付出,历史也会铭记你们的功绩。”
说到这里,赵桓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眶微微发红。
他努力控制住情绪,再次提高音量:“此战过后,朕要为诸位立碑,让后人永远记住你们的英勇事迹!
你们的名字将被铭刻在石碑之上,流传千古。
你们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世子孙,成为大宋不屈不挠的象征!”
听到这些宋军将士都站起来激动地看向赵桓,自古以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史书上记不住普通人的名字,但今天官家说他们可以,普通人也可以被记住。
“我以我血固山河!”
,人群中一个士兵突然喊道。
“我以我血固山河!”
“我以我血固山河!”
整齐嘹亮的声音回荡在城墙上,赵桓同时向将士们庄重行礼,这是上位者对赴死者的敬意。
慰问的目的达到,赵桓便遣散了百官。
李纲把城防交接给何灌后随赵桓一起下了城墙,向宫内走去。
一路上赵桓对李纲嘘寒问暖,搞得李纲虚宠若惊,进了福宁殿后赵桓才问李纲,“今天守城伤亡如何?”
李纲一愣,原来是在这等着他呢,于是将写好的战报念给赵桓,“城墙九千守军死两千人,伤一千人。
其余守军作战经验不多在城墙下做后备兵源。
金人的伤亡应该在五千人左右。”
、赵桓对于这个结果有些担忧,虽然宋军初战占优,但今天攻城金人并未用真正的实力,派出的都是些降军。
这些降军作用不大,死了就死了,还能减少金军的粮草负担。
但宋军总共两万人,死一个少一个,按照这个态势赵桓要撑到援军来有点悬。
该死的,这天杀的系统现在才加载到30%。
李纲在一旁看着赵桓的脸色变来变去,沉稳开口安慰,“官家不必担忧,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依靠开封的城防,我军只会越打越有士气,金军在数次失败之下士气会愈发低迷,并且他们的粮草也不多,优势在我们!”
怕赵桓不放心,李纲又补充道:“虽然禁军只有两万人,但城中还有百姓可以招募,民心可用不必担忧。”
赵桓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城中百姓未经训练,如何守城?”
“臣之前训练禁军时让何灌挑选了一万青壮训练,这些人可堪一用。”
得到了李纲的保证,赵桓对于此战有了信心,为了确保这些人的战斗力,赵桓对李纲吩咐,“你告诉这些青壮,不论生死朝廷都会照顾好他们的家人。”
李纲恭维道:“官家圣明。”
,看赵桓吩咐完,李纲便拱手告退。
李纲出来后没有回府邸,而是又回到了城墙与何灌商量夜袭金人的可能性。
何灌的作战经验丰富,夜袭金人可以给敌人的组织度造成混乱,烧毁辎重,击杀主将这些事也不少见。
但是他还是委婉提醒李纲,“李相公,如今金人兵力远胜我们,禁军的训练度也不支持夜袭,还是守城拒敌吧。”
听了何灌的意见,李纲收获很大。
虽然他是主战派,官家也对他委以重任,但他没打过仗,作战经验并不分丰富。
这也就体现出大宋的军事弊端,武官普遍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
个别武将确实很能打,但得不到皇帝的重用,有能力但没权力。
归根结底还是宋太祖的武将身份,导致大宋皇帝对武将都是十分的忌惮,生怕披黄袍的事再发生。
于是频繁调动武将任职,而且打个仗还得听文官的意见,武将一想得了,爱咋样咋样吧,于是开始摆烂,然后武将也不会打仗了。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一句与士大夫共天下,武将彻底退出了大宋政治中心,大宋的战争能力就基本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