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藏读物《还仙》张阿牛张翠山全章节在线阅读_(还仙)全集免费阅读

《还仙》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张阿牛张翠山是作者“后锦”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家里刚卖半头猪,和张翠山去街上刚好碰到卖糖葫芦的。那个时候张阿牛死缠烂打得要吃,张翠山觉得这个玩意又是吃不饱又是贵,吃这个玩意干嘛?无奈还是耐不住张阿牛,于是给张阿牛买了一串尝尝。如果今天能背完这首诗,就能拿...

点击阅读全文

《还仙》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张阿牛张翠山是作者“后锦”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家里刚卖半头猪,和张翠山去街上刚好碰到卖糖葫芦的。那个时候张阿牛死缠烂打得要吃,张翠山觉得这个玩意又是吃不饱又是贵,吃这个玩意干嘛?无奈还是耐不住张阿牛,于是给张阿牛买了一串尝尝。如果今天能背完这首诗,就能拿到糖葫芦,再把糖葫芦拿给林梅花吃,那她肯定觉得我英姿非常!到时候她肯定会把糖葫芦分给我吃的。张阿牛的如意算盘响得跟敲锣打鼓一样。“孔先生,我会背了。”......
还仙


《还仙》阅读精彩章节

时间就是刮在人生长河上的风,明明抓不住又摸不透,却掀起一个又一个波澜与涟漪。

孔不遇站在学堂门口,听着学堂内的朗诵声,目光落在被秋风摘下的一片又一片枫叶上。

他来到黄牛村已经三年十个月了,他记得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本来在城里教书,实在是走投无路,才屈身来到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黄牛山,当起了教书先生。他喜欢教书,不管是乡野少年也好,亦或是锦衣少爷也罢。孔不遇爱学堂与荒野的风声,胜过爱贫穷和孤独。如果可以,他愿意在黄牛村教一辈子书。

学堂已经开办三个月,黄牛村的孩子念书都很认真,和以往孔不遇教过的学生不同。孔不遇将孩子们的踏实与勤奋归功于这里的乡土人情,毕竟和打柴、喂猪比起来,书中描写的那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精彩得多。

孔不遇的目光回到学堂内,定格在一个穿着破洞麻布衣的孩童上。只见这孩童脸上沾了不少的锅灰,可他却全然不顾,目不转睛的盯着书本上的诗词。虽然这个孩子出身乡野,可他的聪慧程度和那些锦衣玉食的少爷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张阿牛这三个月以来,已经识得不少字,会背不少诗词。与学堂同窗们也渐渐熟络起来。孔不遇不让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口吐方言,于是张阿牛跟着孔不遇学,模仿孔不遇说话的语气。照猫画虎的张阿牛说话慢慢得跟孔不遇越来越相似。来学堂过后,许多以前张阿牛从没听说过得事物和景象,他现在也是略有耳闻。

他想不到这世上竟然还有一种把线绑在木头上的乐器,只要轻轻拨动那几根线,那乐器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想不到这世上竟然还有一种编织着金丝的衣服,五彩斑斓。他每日回家都会先将白天学习的功课复习一遍,再去生火煮食。晚上吃完饭后,张阿牛又将孔不遇自己制作的课本拿出,提前熟悉明日将要学习的字词和诗句。

张阿牛不感觉到一点倦意,他从来没有感受到如此快活。有时候他恨不得将书上那些不认识的字句和词语撕下来,全部咽进肚子里。如果这样可以让他学得更快的话,他说不定真的会这样做。张阿牛都开始认为自己以后肯定可以考上大家口中的状元。殊不知,他在黄牛村虽然算的上是聪慧,可这十万大山当中又有多少个黄牛村,又有多少个与他一样聪慧的孩子?整个青山州又有多少个十万大山?没有人清楚。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天才,更何况张阿牛连天才都算不上。他有这种想法只能说他见识太短,他没有见过四岁熟读四书五经的天才,他也没有见过五岁便可以作诗编曲的天才。他只见过黄牛村里那群背诗认字没有自己快的孩童。

张阿牛将书合上,嘴巴碎碎开始背诵刚才的诗词。这次他可比以前认真多了,孔先生刚才说过,谁能第在放课前背完今天学的诗词,可是能奖励一个糖葫芦的。糖葫芦呀,这个东西还是张阿牛小时候吃过一次,早就忘了味了!

张阿牛只记得糖葫芦吃起来好像又甜又酸。黄牛村没有人会做糖葫芦,有小部分时候,会从山外进来几个小贩子卖糖葫芦。可是小孩子拿不出铜钱,大人们又忙着地里的农活,谁会来买呀?久而久之,小贩们都不会来黄牛村了。张阿牛运气好,很小的时候家里刚卖半头猪,和张翠山去街上刚好碰到卖糖葫芦的。那个时候张阿牛死缠烂打得要吃,张翠山觉得这个玩意又是吃不饱又是贵,吃这个玩意干嘛?无奈还是耐不住张阿牛,于是给张阿牛买了一串尝尝。

如果今天能背完这首诗,就能拿到糖葫芦,再把糖葫芦拿给林梅花吃,那她肯定觉得我英姿非常!到时候她肯定会把糖葫芦分给我吃的。张阿牛的如意算盘响得跟敲锣打鼓一样。

“孔先生,我会背了。”

张阿牛嘴上背完一遍后,依然不放心,在心里来回背诵三遍才举手。

不出孔不遇所料,这次的诗词又是张阿牛第一个会背,之前的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是张阿牛第一个背完。

孔不遇点头示意张阿牛开始背诵,张阿牛最后看了一眼书本,确定没有问题便合上了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张阿牛一鼓作气将这首诗背完,中间不带一点停顿。

在张阿牛期待的眼神中,孔不遇回到讲台,将手伸入讲台下面,取出了一根糖葫芦,递给张阿牛。孔不遇来这里三载,黄牛村的情况他已经了如指掌。他明白在这些孩童眼中这在城中随处可见的糖葫芦乃是人间不可多得的美味。孔不遇从来没有看不起过这里的孩童,在他眼中不论是乡野少年和锦衣少爷都是凡人,进不了孔不遇春水一般的眼。

张阿牛眼睛闪烁亮光,目不转睛得看着刚从孔不遇手中接过来的糖葫芦。他已经好久都没吃过糖葫芦了。平日里张阿牛跟着张翠山连荤腥都很少开锅,每日只能吃点苞谷红薯。在张阿牛眼中,说这糖葫芦是美味至极也不为过。

张阿牛悄悄瞄了一眼墙边的林梅花,还在奋力的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在张阿牛拿到第一串糖葫芦之后,学堂内的孩子仿佛打了鸡血一样开始卖力诵读。他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最大的年岁也不过十之一二,自然抵不过糖葫芦的巨大诱惑。他们也想尝尝这稀罕货酸酸甜甜的味道。

眨眼已到午后三时。

尽管这些孩童已经使出浑身解数,可到放课之时算上张阿牛也只有堪堪五个人背了下来。

张阿牛拿着糖葫芦和林梅花一起走出学堂。与张阿牛脸上的喜笑颜开不同,林梅花走在张阿牛旁边一直愁眉苦脸的。张阿牛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将手中的糖葫芦拿到林梅花眼前晃了两晃,笑道:

“我今天挣得哦,给你啦。”

林梅花没有接过糖葫芦,她把脑袋低到胸口,沉默不语。

张阿牛见林梅花没有接过糖葫芦,也不说话,意识到了林梅花的情绪不太对劲,于是快步上前挡在林梅花的身前,将头杵在林梅花的鼻尖上,眼神与林梅花交汇。

“怎么了,阿花妹妹?”

张阿牛满脸笑容,轻声问道。

林梅花依然不说话,绕过笑容灿烂的张阿牛,自顾自的走着。

张阿牛满脸黑线,在林梅花身后翻了个白眼,又追上去,与林梅花并肩而行。张阿牛与林梅花从小便认识,期间自然也发生过不少矛盾。像林梅花不理自己,那一定是严重到一定程度。

去年冬天,张阿牛直接将一坨揉好的雪球趁林梅花不注意放进了林梅花的脖颈里,那可是拳头大的雪球。林梅花当场就哭着回去告诉林钟,林钟立马把张翠山叫出来。那天张阿牛可是吃了张翠山两个巴掌才让林钟解气,可这还不够,林梅花过了足足两天才搭理张阿牛。这时听林梅花说道:

“我爹跟我讲,在学堂一定要认真读书,不然以后哪个读书人看得上我?结果我连一首诗词都背不了。”

说到后面,林梅花的声音越来越小,已经开始啜泣起来。

张阿牛见到林梅花豌豆一样的泪水从眼眶里滚落出来,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走了好一会儿,林梅花终于不再哭泣,一把夺过张阿牛手中的糖葫芦,开始大口大口的咀嚼起来,张阿牛在旁边都能听到山楂外面的冰糖被林梅花嚼得嘎嘣嘎嘣的声音。张阿牛在一旁看着林梅花吃的津津有味,不禁咽了咽口水,问道:

“甜吗?”

林梅花一边嚼着糖葫芦一边回应道:

“甜!”

张阿牛原本以为林梅花会给自己分哪怕一颗糖葫芦,就现在看来,多半是没戏。张阿牛索性不再盯着林梅花看,不然等会口水将要往外冒。就当张阿牛转过头准备回忆今天孔不遇在课堂上讲的功课的时候,林梅花从旁边递过来一根竹签,上面还挂着三颗糖葫芦。只见林梅花用旁边小树的叶子轻轻擦擦嘴后说道:

“但是没有我自己挣的甜。”

张阿牛撇撇嘴道;

“切,你别说孔先生还多好的嘞。”

学堂内。

孔不遇拿出讲台下还剩下的两串糖葫芦,握在手里。这和他的预想不太一样。他根据学堂内孩童们的聪慧程度推测,今天应该会有七个人背完才对。这七个人里面,张阿牛一定是首当其冲的,再者……孔不遇想到张阿牛旁边坐着的林梅花,按理说她应该是没问题的,虽然称不上天资聪颖,但也不是一个愚笨之材。

孔不遇不再多想,拿起那两串糖葫芦走出学堂,朝着半山腰上的一座破旧茅草屋走去。路上遇到的一些村民都会跟孔不遇打招呼,客套两句“孔先生下课了?孔先生好呀。”诸如此类的话,毕竟孔不遇是有学问的人。孔不遇的一身白衣不光与路过的村民格格不入,与他居住的茅草屋对比起来也不和谐。

孔不遇回到茅草屋内,看了看手中的糖葫芦,双手微微用力。想象中竹签被孔不遇折断,山楂被挤压变形的情形并没有出现。孔不遇手中的糖葫芦只是一个眨眼之间就化作了齑粉,孔不遇并没有感觉到错愕,因为在他眼中结果本该如此。

孔不遇又吹了吹手中的齑粉,糖葫芦的粉末好像被孔不遇一个呼吸控制住,慢慢浮空飞向茅草屋的门口。飞到门口过后,便奔向天空,随风飘扬。此时孔不遇双手背负而立,盯着床脚边两个拳头大小的鼎炉,眼睛微眯。他的手上没有粘上一点糖葫芦的粉末和碎泥。

这两根糖葫芦就算是送给这些小孩子吃也无伤大雅,孔不遇自然是不稀罕这等淡而无味的凡食,只是他说过,今天背下来诗词才有糖葫芦吃,那就是只有今天背下来诗词的孩子有糖葫芦吃。跟入学的时候一样,他说只收十二岁以下的孩子,那他就只收十二岁以下的孩子。

张阿牛与林梅花到家门口便各回各家了,林钟管的比较严,张阿牛还有一大摊子事情等着自己去做。张阿牛的家与黄牛村大多数的土坯房一样,屋顶盖着一层不厚不薄的茅草。和其他土坯房不同的是张阿牛的家要小上不少,只有三间房屋,一个厕所,一个卧房,一个用来存放柴火和粮食。

张阿牛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翻开自己的课本,他坐在灶洞前,从灶洞门口放着的缺口坛子里拿出来一颗黑黢黢的木炭。他右手拿着木炭,左手拿着书,模仿起孔不遇上课时候在学堂上写出这个字的动作。

张阿牛好多字一认识就会写,只是笔画不对,写出来特别的丑。今天有几个字,张阿牛只知道形状,不知道写法,所以他得练习一下。他东扭西歪的写下来几个孔不遇今天写过的字,总感觉不太对劲,张阿牛比划出来的字一点也不协调。

大约过了三刻钟左右,张阿牛收起书本,附身在灶洞门口捡起一把枯叶。张阿牛零碎的时间很宝贵,他无法丢弃。

他开始生火。本该是要等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张阿牛才开始生火做饭,可今天张阿牛感觉自己身上有点点瘙痒,于是准备先烧一锅热水洗个澡。张阿牛与张翠山洗澡并不勤快,不是因为不爱干净。只是烧水洗澡会烧掉更多的柴,父子二人冬天需要更多的柴让他们的冬天保持温暖。

张阿牛熟练得拿起打火石,砰砰两下便敲出了火花。火花落在枯叶上星星点点,张阿牛将枯叶放进灶洞,又拾起两把干树枝折好,放在枯叶上。于是经典的一幕就出现了,张阿牛半个身子钻进了比他人还大灶洞内,鼓起嘴巴呼呼呼的吹了起来。见火苗渐渐点燃了枯叶上面的干树枝,张阿牛赶忙往里面添柴。

看见熊熊烈火充满整个灶洞,张阿牛站起身,走到灶台前。他拿起木瓢从水缸里舀起一瓢又一瓢水,透过木瓢里的水,他看到自己的脸上左边一块右边一块的锅灰。

“奇怪。”

张阿牛看着自己脸山的锅灰,今天他挡在林梅花面前的时候可没有看见林梅花的脸上有锅灰。张阿牛顾不得水还没有烧热,他用手舀起一捧水浇在脸上,开始搓拭起来。搓了两三遍,张阿牛的脸上终于不再乌漆墨黑,这时他才心满意足。

张阿牛瞅着灶洞内燃烧的柴火,看见滚烫的火红木炭从燃烧的干柴上滚落下来,他拿起火钳,夹起刚刚掉落的木炭放进灶洞门口的缺口坛子。

现在没有到烤火的季节,可烤火的季节总归要来的。到时候将木碳引燃取暖,就可以少烧一点柴火。这些生活经验张阿牛早就懂得,能省的地方他绝对不会浪费。

夕阳时分,血红色的日光洒在黄牛村的大地上。

张翠山此时才拿着锄头背着背篓回到家门口。他每天都是这个时候才回家,因为冬天马上到了,他必须把地里的萝卜和白菜全部收割。不然等寒风降临,地里的萝卜和白菜会变成冰雕。

张翠山坐到屋门口将他沾满泥泞的破洞蓑草脱下,用锄头敲了敲鞋上的泥巴后就放在了墙边。张阿牛听见屋外的动静,自然知道是张翠山回到了家中。他已经将早上吃剩的红薯蒸熟,端到他家那已经七歪八扭的木桌上。

“吃饭了,老汉儿。”

张阿牛冲着屋外喊道,喊完后他跑回厨房,将灶洞内未烧完的柴火退出来吹熄,又用手沾了点水摸了摸脸,这才坐到木桌旁等张翠山进屋吃饭。

张翠山将背篓里的萝卜放进柴房后才拿起木桌上的红薯,他看了看开始狼吐虎咽的张阿牛,总感觉这小子和平时有些不太一样。具体哪儿不一样他又说不出来,他也不管那么多,还未洗手就拿起红薯开始啃。他劳累一天,早就饿了。

“老汉儿,今天我又是第一个背完书的,孔先生还奖励我一串糖葫芦嘞。”

张阿牛一边咀嚼着嘴里的红薯一边含糊不清的给张翠山说道。

张翠山嗯了一声,看都没看张阿牛一眼,继续吃着红薯。

张阿牛见张翠山没有搭理自己,并不服气。他在学堂学习的十分认真,归家后也时常温习功课,张翠山却对自己的学习不闻不问。

“我以后说不定考得起状元嘞。”

张阿牛又说道。

张翠山听到张阿牛口中所说的状元,他自然也听过。那必须是万万人之上的第一名才能被称做状元,至于万万人是多少人,张翠山并不了解。张翠山将张阿牛送入学堂,从来没指望张阿牛能靠念书混出个人样来,更别说状元。在张翠山心里,张阿牛最多念两年书,后面还是得和自己一样,靠着庄稼农物存活于世。

“孔先生还教你吹牛了哇?”

张翠山打趣道。他可不信张阿牛能考上传说中的状元,就当张阿牛为了引起自己注意而吹牛。

张阿牛小脸不再黑黢黢了以后,一红就更加明显了。他嘀咕道:

“不是啊,我在学堂学得挺好嘞。孔先生不会教我吹牛,他只会教我写字认字。”

张翠山哈哈一笑,他自然知道孔不遇不会教他吹牛,这臭小子还考状元呢!

“要得呀!好好学好好学。”

张翠山虽然不指望张阿牛以后能有什么出息,但是张阿牛学得好他还是欣慰。

太阳在两人的饭食谈笑之间坠下了山,天上依然飘着淡淡云霞,微风拂过云下的树。

小说《还仙》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阅读全文<<<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