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小说《绣衣传》,讲述主角赵青秋穆如霜的甜蜜故事,作者“桃花卖酒钱”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或许他该做一个决定了,或许这个决定会很自私,或许会很残酷,或许会让赵青秋活成赵靠年轻时候的样子。小树总会长大,即便伴随着折断的危机,雏鹰总会离巢展翅,面对自己的辽阔天空,少年人也总要离开小镇,去闯荡属于他...

《绣衣传》阅读最新章节
青松镇子说大不大,只有东南西北四处屋巷院落,镇东最有威望,因为邓府出过一名郡守,所以东镇也大兴儒学,寒窗学子门生齐聚。南镇百姓素来善经商发家,因此南镇集市更加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北镇民风善勇好斗,少读诗书,故北镇上帮派林立,多以押镖,投军做护卫谋生。
西镇地靠青松岭,土壤肥沃,溪流潺潺,水利直引田间地头,西镇更加质朴宁静,西镇的百姓生活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比不上东镇的书香门第,比不上南镇的交易集市,更比不上北镇的争强斗狠,因此西镇的百姓往往被另外三镇的邻居另眼相看。
赵青秋出生在西镇,父亲赵靠是西镇上为数不多有真本事的男人,据说赵靠曾经在长安城混迹过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后来不知为何回到了西镇,甘愿终日埋头在田间地头劳作。
对于邻里询问他在长安的事迹却是只字不提,但是他的手工活计却是让西镇百姓心服口服。
河坝里终年吱呀运转的水车、青松岭上两个壮汉合力拉动的铁锯、运输木材的马车、还有一些娃娃们高放的纸鸢……。
这些在西镇上不可思议的东西都是出自这位农汉赵靠之手。
赵青秋自幼跟着父亲勤学苦练,如今也有四五个年头,赵靠是个有远见的人,所以他从来不指望自己的儿子就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待在这个泥洼子潦草度过一生。
……
元丰二十三年,三月惊蛰,滚滚天雷打醒了过冬的蛇虫,黄莺飞啼,官家祭祀,农家吃梨。
今日是惊蛰,按照家里的习俗,赵青秋跟着父亲焚香祭祀白虎,这是赵家一贯的习俗,小院的篱笆边上油菜花金灿灿的迎风摇摆,那条小黑狗懒懒的晒着太阳。
这时赵家院门边站着一个身着绣衣的清冷男子,赵靠支走妻儿,将这名男子带到了屋内。
“直指大人有何指示?”赵靠关上门,横眉冷漠问道,这种态度,与平日笑呵呵的赵靠判若两人。
绣衣男人从背上解下一个黑色的匣子,从里面取出一根鎏金麒麟节杖,赵靠看到这件东西,顿时心里一惊。
“元丰祸事,天下大乱乃是天数,然绣衣阁代皇监察天下,誓死护持大汉江山这是使命。”
赵靠道:“绣衣阁直指大人在十八年前就已解散绣衣阁,绣衣使者早已销声匿迹,我很意外,绣衣阁在那时尚且不护持大汉江山,更何谈今日死灰复燃,动摇王慢蛟之薪朝!”
绣衣男人冷哼一声,道:“直指大人这些年苦心布局,就为重新光复大汉基业,不过大人早就料到你会变卦。”
“什么!你这话什么意思”赵靠怔了一下,绣衣男人将节杖放回匣子里,道:“直指大人的意思是,你儿子,比你更适合做这节杖使者!”
“不可能!”赵靠一口回绝。
“节仗使莫要动怒,你该知道直指大人的意愿不可违逆,既然你不愿复出便罢了,但你儿子天赋不错,不瞒你说,直指大人这些年暗中将毕生武学倾囊相授,这根麒麟节杖便是给你儿子的,过两日,直指大人要在书塾见他,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做。”
赵靠沉默良久思绪万千,原来这些年书塾教授赵青秋的,居然就是绣衣直指。
绣衣直指姓天名颜,谋略和武功天下无双,据说天颜要是再跨越一步,便可超凡入圣,只是他终归是绣衣阁主,永远被尘世所羁绊,即便如此,这世上恐怕除了龙虎山那位老神仙,天颜仍是人间不可超越的第一人。
这个曾经一怒之色诸侯惧,安居则矣天下息的绣衣阁主,他隐匿了这么多年,居然又横空出世,只怕江湖上又少不了一场狂风暴雨。
只是再看如今江山朝局争斗,赵靠这个曾经杀人如麻的节杖使者早已经厌倦了,正如此刻这般乡野生活,便很好。
绣衣男人离去后,赵靠看着桌上的匣子沉默了很长时间,此时木已成舟,该来的躲不掉,或许他该做一个决定了,或许这个决定会很自私,或许会很残酷,或许会让赵青秋活成赵靠年轻时候的样子。
小树总会长大,即便伴随着折断的危机,雏鹰总会离巢展翅,面对自己的辽阔天空,少年人也总要离开小镇,去闯荡属于他们的江湖。
……
赵青秋的母亲邓楚灵本是东镇邓府邓楚秧的小妹,可这位待嫁闺中的邓楚灵自打见到回乡的赵靠后便是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这件事也引得邓府上下,乃至整个青松镇议论纷纷。
当然西镇上的乡邻一直赞扬赵匠师的为人品行,正所谓郎才女貌天作之合,西镇乡邻自是绝对支持赵靠迎娶邓楚灵的。
可北镇和东镇以及南镇就不愿意了,虽说他们也知晓赵匠师是个能人,可若要他们这些家族眼睁睁看着出水芙蓉的邓楚灵嫁给西镇赵靠,终日与这些农夫打交道,那可真是啪啪打他们三镇自视甚高的脸面了。
所以当年为了赵匠师这桩婚事,向来民风淳朴的西镇,差点就和另外三镇打了起来,这也让三镇的有些傻眼,这群农夫不知究竟是从哪借来的豹子胆。
然而邓楚灵当年为了阻止镇上火并的惨剧,却是一纸书信断绝与邓家的所有来往,邓楚秧为顾及郡守之名,便也不好在插手阻挠,数年来一直是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
其他两镇见识到了西镇突如其来这拼命三郎的气势,也是默默将这件事翻了过去。
只是两家小辈因为门第之见并不和睦,赵青秋懂事,不愿给爹娘惹麻烦,所以这些年遇见了邓府的子弟,一直都是敬而远之,除了邓楚秧的小儿子,邓轲。
邓轲小公子为人洒脱大度,喜好读书交友,为人谦逊有礼,深得各方家族赞誉,这也与他的两位不学无术,嚣张跋扈的兄长成了鲜明的对比。
邓轲今日也是偷偷溜到了赵青秋家里,如往常一样坐在海棠下与赵青秋一起读书。
清风拂过树梢,吹落一朵海棠落在邓轲书页上,邓轲合上书,笑道:“表兄,你也自小通读四书五经,得书塾先生教授,你有没有想过,去外面的地方看看!”
赵青秋闻言也暂时将书皮已经泛黄的《道德经》放下,道:“自是想过,总不可一世如春草枯荣般的生活罢!”
说完,赵青秋又眉头一皱,道:“只奈何如今朝局纷乱,各镇诸侯纷纷望风而动,各有攻伐,人心已乱,根源不斩断,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终归徒劳无益。”
“难怪你如今读起道德经了,说话境界就是高!”邓轲点点头,又道:“我最近呀,读兵法,看古今贤人小传,也是受益匪浅,表兄说的不错,我辈身逢穷途,虽是步步唯艰,然大丈夫身怀报国安邦之志,如长江之水奔流到海,邓轲此志不改!”
赵青秋有些失落,但也强做笑道:“看来,表弟你是打算跟随你父亲大人前往南阳郡城了?”
邓轲闷闷沉默半晌,道:“本来这次年节父亲是想来看看姑姑的,只是郡里急递政务,他便托我来跟姑姑道个别,表兄你日后若想发展,定要来南阳找我。”
赵青秋笑道:“我暂时呀还离不开这片乡野,待他日出门游历,定来拜访。”
赵青秋虽然嘴上说着离不开这片乡野,但是其实他比谁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小镇上其他三镇的人都瞧不上西镇,即便赵青秋的父亲是位远近闻名的匠师,可随着时间推移,名声这种东西,是会渐渐平淡的。
而且赵靠也慢慢生出胡茬和些许白发,终归不再是当年带领镇上百姓讨生计的青年汉子了。
赵青秋十年来窗前研读,窗外习武,便一直等一个殿举的机会,直叩天子驾前。
邓轲看人看物心思细腻,他自然是知道赵青秋的一些心事,所以看破不说破就是对人最大的尊重。
邓轲取下腰间青鱼玉佩,重重砸到石板上一分为二,将另一半递给赵青秋,道:“那说好,待你日后出山,可一定要修书一封送于表弟,还这乱世一片清明河山!”
赵青秋沉重的接过玉佩,道:“那我便在今日这海棠树下尘封一坛美酒,日后相见必当畅饮之!”
海棠树下,两个少年,就此定下碎玉美酒之约。
此时赵青秋的母亲邓楚灵从厨房端着梨羹走了出来。
邓楚灵慈爱笑道:“两位小秀才,今日惊蛰,快尝尝我做的梨羹吧!”
听到梨羹,两个少年都应声拿开桌上的书籍,翘首以盼。
邓轲摩拳擦掌道:“姑姑的厨艺,真是青松镇第一呀!”
“小滑头,邓府可是有很多好厨子坐镇,姑姑这手艺哪敢卖弄!”
赵青秋咕咕一饮而尽,嘴边沾着一粒梨肉,赞叹道:“娘,你太谦虚了,不是我吹嘘,邓府的厨子哪里能比得上你呀!”
邓楚灵刚要说话,院子内便迎来了几个不速之客。
“轲儿,还不放下,喝下这里的东西,你不怕闹肚子吗?快跟娘回家,你爹还等着你呢!”
来人趾高气扬,看着邓轲手中的粗砂碗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丝毫不留任何情面的将一碗梨羹扔在了地上,邓轲却是猛然一怔,来人正是他的母亲柳氏。
邓轲自然是知道,母亲向来瞧不上西镇的百姓,特别是自己姑姑居然不顾家族反对也要嫁给赵靠,这更让柳氏怒不可遏,明令严禁府中之人来往赵家。
小说《绣衣传》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戳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