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隐:全文+结局+番外(刘家成薇薇)小说最新列表_火星隐:全文+结局+番外(刘家成薇薇)全文阅读无弹窗火星隐:全文+结局+番外

无广告版本的小说推荐《火星隐》,综合评价五颗星,主人公有刘家成薇薇,是作者“刘家的故事”独家出品的,小说简介:这个故事内容非常棒!融合了太空的探索和硬科幻设定,充满了科幻的奇想和最后人性深刻的情感和人性的挣扎!牺牲的爱、超越维度的思念、家园的意义、科技与人性的边界。...

点击阅读全文

《火星隐》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彩,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家的故事”的创作能力,可以将刘家成薇薇等人描绘的如此鲜活,以下是《火星隐》内容介绍:刘家成和队友们走路时总带着点轻飘飘的跳跃感,拿起工具需要重新校准力道。但人类的适应力是惊人的,几天下来,基本的行走、操作设备己经不成问题。第一次穿着厚重的舱外宇航服(EVASuit)踏出气闸舱,真正踩在火星松软、细腻的红色尘埃上,那种震撼无以言表。脚下是另一个星球,头顶是黄褐色的天空和比地球上明亮得...

火星隐

火星隐 阅读精彩章节

“希望谷”基地,与其说是一个基地,不如说是一个由数个相互连接的、圆顶加压舱组成的金属群落,顽强地扎根在火星铁锈色的荒漠中。

穹顶内,是模拟地球环境的绿洲:恒温恒湿,空气带着循环系统的清新气味,柔和的灯光照亮了紧凑的生活区、实验室和温室。

穹顶之外,是严酷的火星现实稀薄寒冷的大气,致命的辐射,以及无边无际、仿佛凝固在时间里的红色荒原。

适应0.38倍地球重力的过程既新奇又笨拙。

刘家成和队友们走路时总带着点轻飘飘的跳跃感,拿起工具需要重新校准力道。

但人类的适应力是惊人的,几天下来,基本的行走、操作设备己经不成问题。

第一次穿着厚重的舱外宇航服(EVA Suit)踏出气闸舱,真正踩在火星松软、细腻的红色尘埃上,那种震撼无以言表。

脚下是另一个星球,头顶是黄褐色的天空和比地球上明亮得多的太阳。

寂静,绝对的寂静,只有自己呼吸声和通讯器里的电流杂音在头盔内回响。

他弯腰,用戴着手套的手小心地挖起一捧火星土,看着它从指缝间滑落,扬起的细微尘埃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

胸前的“暖暖石”隔着宇航服和压力内衬,传来一丝微弱却坚定的暖意。

科研工作迅速铺开。

地质学家李敏带领团队驾驶小型火星车“追迹者号”在基地周围数十公里范围内进行地质勘探和采样。

生物学家张伟在实验舱内小心翼翼地分析着每一份土壤和岩石样本,寻找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化石甚至生命迹象。

刘家成则主要负责分析轨道探测器(如“天眼三号”火星轨道器)传回的高光谱和重力场数据,构建更精确的火星地质模型,并为寻找可能的地下水资源提供线索。

基地中央的控制室里,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火星车的位置、各种传感器的读数以及来自地球指挥部的指令。

日子在忙碌而有序中度过。

与地球的通讯依旧延迟严重,但刘家成坚持每天给薇薇和暖暖发送一段语音或文字日记,分享火星的日出日落、奇特的岩石形状、或者温室里刚冒芽的拟南芥。

薇薇的回信总是充满鼓励和思念,暖暖则用充满童趣的语音描述着她的一天和幼儿园的新鲜事。

这些来自地球的声音,是这片红色荒漠里最珍贵的补给。

平静在一个火星日(Sol)的下午被打破。

“刘博士,启明总指,你们快来看这个!”

李敏的声音在基地通讯频道里响起,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和一丝困惑。

刘家成和张启明(通过加密视频链路)立刻聚集到地质实验室的主屏幕前。

屏幕上显示的是“天眼三号”传回的最新地质扫描图,焦点集中在距离“希望谷”基地西北方向约120公里处,塔尔西斯高原(Tharsis Bulge)边缘的一个区域。

“这里,”李敏用光笔圈出一个深邃的黑色斑点,它位于一片相对平坦的熔岩台地中央,周围环绕着低矮的环形山,“我们暂时叫它‘塔尔西斯深渊’(Tharsis Abyss)。

初步测深结果……难以置信。”

数据在旁边窗口弹出。

深度读数:-18,742米。

控制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火星的平均地壳厚度约为50公里,但这个深渊的深度,己经远远超过了火星上己知的任何峡谷或撞击坑,甚至挑战了现有地质模型的极限。

“这不可能……”刘家成眉头紧锁,盯着那令人眩晕的数字,“就算是火星早期最剧烈的构造活动或陨石撞击,也很难形成如此深邃且边缘如此陡峭的结构。

它的形态……更像是一个垂首的竖井。”

“不止如此,”李敏切换了数据视图,屏幕上出现一组复杂的电磁波谱和重力异常图,“看这个微弱的周期性电磁脉冲信号,非常规律,周期大约37.5小时(略长于一个火星日)。

还有这里的重力梯度异常……深渊底部似乎存在一个密度极高的核心,或者……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巨大空洞结构?

周围的岩层反射波也显示出一种……非自然的层叠和晶体排列方式,与火星其他区域的玄武岩或沉积岩完全不同。

探测器甚至捕捉到深渊内部有微弱的、非热源性的红外辐射逸出。”

屏幕上的数据像一团纠缠的乱麻,充满了矛盾和未知。

那个深邃的黑点,仿佛一只冰冷的眼睛,在火星古老的大地上凝视着他们。

“像不像……某种人工结构的遗迹?”

生物学家张伟小声嘀咕了一句,随即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科幻。

地球指挥部那边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张启明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数据确认无误吗?

干扰排除没有?”

“反复核对过了,启明。

来自不同探测器的数据交叉验证,排除了仪器故障或外部干扰的可能。”

李敏肯定地回答,“‘深渊’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的特征……超乎我们的认知。”

张启明沉吟片刻,手指在控制台上无意识地敲击着。

火星任务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寻找地外生命或文明存在的证据,而眼前这个“塔尔西斯深渊”所展现的异常,无疑是迄今为止最重大、也最诡异的发现。

风险巨大,但诱惑同样巨大。

“任务指挥部初步评估,”张启明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来,清晰而有力,“‘塔尔西斯深渊’的发现具有颠覆性的科学意义。

我们需要第一手的近距离观测数据和样本。

指挥部决定:派遣一支精干的EVA勘探队,前往深渊边缘进行实地勘察。

初步任务目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阵列,采集边缘岩石样本,尝试获取深渊内部更清晰的图像和深度数据。

任务代号:‘凝视深渊’。”

人选是毫无悬念的。

刘家成作为首席科学家,地质物理学背景深厚,且以冷静、逻辑性强著称,是领队的不二人选。

地质学家李敏负责具体采样和地质分析。

经验最丰富的工程师赵海负责设备操作和安全保障。

机长王铮坐镇基地指挥。

任务简报会在凝重的气氛中进行。

深渊的深度数据和那些古怪的信号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

未知意味着风险。

EVA任务本身在火星环境下就充满挑战——宇航服故障、沙尘暴、复杂地形行走风险、通讯延迟导致的应急反应滞后。

而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深不见底、充满谜团的巨大洞穴。

“安全是首要原则。”

王铮强调,目光扫过即将出发的三人,“所有行动严格按预案执行。

深渊边缘只做有限接触,严禁任何形式的深入。

传感器部署完成后立刻撤离。

赵工,安全索和应急方案检查三遍。”

“明白!”

赵海声音洪亮,但眼神同样凝重。

李敏用力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采样工具袋。

刘家成深吸一口气,火星基地循环空气特有的金属味涌入鼻腔。

他看向屏幕上那个深邃的黑点,心中没有恐惧,只有燃烧起来的好奇和一种近乎宿命的牵引感。

科学家的本能驱使他去揭开谜底,而内心深处,仿佛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低语,与胸口的“暖暖石”产生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

出发前的准备细致而繁琐。

检查宇航服气密性、生命维持系统、通讯设备;清点携带的装备:地质锤、取样袋、高分辨率相机、激光测距仪、小型地震波发生器、一整套折叠式传感器节点和信号中继器;反复确认路线图和应急预案。

刘家成将一张薇薇和暖暖的合影小照,小心地塞进宇航服手臂上的一个透明观察窗夹层里。

“开拓者号,这里是地球指挥中心。

‘凝视深渊’任务授权己最终确认。

祝你们顺利,平安归来。”

张启明的声音传来,带着沉甸甸的嘱托。

“收到,指挥中心。

开拓者号明白。

我们准备出发。”

刘家成回复道。

基地气闸舱的内门缓缓关闭,抽气声嘶嘶作响。

外门打开,火星荒凉、壮阔的景象再次扑面而来。

三人驾驶着特制的、拥有更强越野能力的勘探火星车“探索者号”,驶离基地穹顶温暖的灯光庇护,向着西北方那片未知的、被命名为“塔尔西斯深渊”的黑暗,坚定地驶去。

红色的尘埃在车轮后扬起,像一条短暂存在的轨迹,很快又被永恒的火星风吹散。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