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张诚大结局+外番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林薇张诚前文+后续林薇张诚前文+后续小说)林薇张诚前文+后续最新章节列表笔趣阁(林薇张诚前文+后续)

小说叫做《全知之眼:文明升维指南》,是作者“慕云枕月生”写的小说,主角是林薇张诚。本书精彩片段:能解析高维信息的少年黄极,在草稿纸上写下撕裂星空的公式时,未察觉这场高中课堂的觉醒,将把人类推向宇宙博弈的风口。龙科院的陈岚院士撕碎他的“民科手稿”,却不知少年已看透百年超导谜题;林薇偷拍的星图,藏着她失踪哥哥的踪迹与龙科院的秘密——个体觉醒撞上机构厚重,超能力冷光遇上科学温度,在虫洞撕裂冥王星的警报中升温。虫族以“吞噬升维”逼近,高维观察者视人类为“样本”,人类内斗未休。黄极握着全知钥匙,却在龙科院泛黄的笔记里读懂:破局从非孤胆独奏。陈岚的月球炮、林薇的共情战术、赵昂临终的血色数据,还有龙科院百年传承的“温度”——让全知者敬畏,吞噬者懂共生,高维文明终看清:人类最利的武器从不是公式,是明知必败仍燃烧的文明之光。当太阳系成维度棋盘,答案早已写就:升维无捷径,唯有带着“不完美的勇气”,与宇宙共生。...

点击阅读全文

全知之眼:文明升维指南

以小说推荐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全知之眼:文明升维指南》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慕云枕月生”大大创作,林薇张诚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梗概:几个老研究员互相搀扶着瘫坐在地上,智能实验服的疲劳监测系统发出建议立即休息的提示,却没人愿意挪窝。这台引擎从三年前第一次启动时的“瞬间炸穿防护舱”,到现在能稳定输出172小时的能量流,浸透着他们三年来的每一滴汗水——是无数个通宵调试的夜晚,是数百次实验失败后重新站起的倔强,是把“不可能”三个字嚼碎了...

在线试读

黄极的指尖在全息投影上划出最后一道参数时,龙科院的量子钟正显示距离虫族先遣队抵达柯伊伯带:160天08小时37分。

实验室里弥漫着液态氮蒸发的白雾,曲率引擎原型机的核心部件在低温下泛着幽蓝的光,像一块被冰封了三年的星空,终于在这一刻透出裂痕里的光。

曲率引擎V4.2版本:空间压缩比优化至1:23(原版本1:17),反物质利用率提升至78%(原61%),时间维度补偿模块稳定运行时长:172小时(原极限43小时)“成功了!”

负责监测的研究员突然欢呼,猛地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睛,镜片后的血丝像蛛网般密布——这是他连续盯着屏幕72小时的证明。

“连续运行172小时无异常!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进行单次10光年的空间跳跃——比三年前定下的目标多了3光年!”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己久的掌声,掌声里带着金属碰撞般的沙哑。

几个老研究员互相搀扶着瘫坐在地上,智能实验服的疲劳监测系统发出建议立即休息的提示,却没人愿意挪窝。

这台引擎从三年前第一次启动时的“瞬间炸穿防护舱”,到现在能稳定输出172小时的能量流,浸透着他们三年来的每一滴汗水——是无数个通宵调试的夜晚,是数百次实验失败后重新站起的倔强,是把“不可能”三个字嚼碎了咽进肚子里的坚持。

黄极靠在控制台边,全知视野里的数据流终于不再像乱码般刺眼。

解析高维参数带来的神经刺痛还在隐隐作祟,太阳穴突突地跳,像有根细针在反复穿刺,但他看着引擎核心那道稳定的光轨,突然觉得那些疼都成了勋章。

这道光轨的每个波动,都与他脑海里的公式完美同步,像是宇宙在回应人类三年来的死磕。

“这是第127次优化吧?”

陈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人手里拿着保温杯,热气在低温实验室里凝成细小的冰晶,在灯光下闪烁。

他的智能眼镜显示着引擎的实时数据,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为了盯着这次长时运行实验,他己经48小时没合眼了,但比起三年前连续72小时守在炸穿的实验舱前分析残骸,这点疲惫根本算不得什么。

黄极点头,调出参数对比图:“主要是修正了时间补偿模块的相位差。

三年来我们总差0.003秒,导致空间折叠时出现微小褶皱,累积到43小时就会引发震荡——现在用高维信息里的‘时间晶体’参数校准后,褶皱完全消失了。”

他指向投影上的一组螺旋曲线,那是从良渚玉琮里解析出的最新信息,“玉琮里的高维时间模型,比我们的量子计算机模拟精确17个数量级。

三年前我第一次摸到玉琮时,就觉得这纹路里藏着答案,果然没猜错。”

陈岚的手指轻轻拂过投影,触到曲线的顶点——那里标注着对应仙女座某颗中子星的自转频率。

二十年前他提出“高维时间可能以物质形态存在”时被学界嘲笑,三年前启动曲率引擎项目时被质疑“浪费资源”,此刻却被一个17岁少年用实证砸得粉碎。

他突然想起三年前项目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三十个人挤在小会议室里,对着一张画满叉的设计图发誓“就算啃也要啃下来”,如今当年的三十人只剩一半,剩下的一半都熬出了白头发。

“赵昂那边有消息了吗?”

黄极问。

他知道赵昂的女儿正在接受第一阶段基因治疗,用的正是玉琮里解析出的高维修复序列——这是龙科院除了曲率引擎外,最紧迫的项目,比引擎启动更早,己经默默推进了五年。

陈岚的表情柔和了些:“刚收到消息,第一阶段成功率91%。

那孩子今天能自己站起来走两步了,赵昂刚才发了段视频,哭得像个傻子。”

他调出视频,全息投影里,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在康复室里蹒跚迈步,赵昂在旁边张开双臂,眼圈通红,完全没了平时的冷峻。

黄极注意到赵昂的制服袖口磨出了毛边,那是五年里无数次攥紧拳头、捏皱报告磨出来的。

黄极的全知视野里,小女孩的基因序列正在缓慢重构,那些扭曲的DNA链条像被无形的手抚平,每个碱基对的修复都精准对应着玉琮信息里的“共生密码”。

他突然想起母亲寄来的那箱东西,里面有包他小时候爱吃的麦芽糖,此刻正躺在宿舍的恒温箱里——或许,宇宙的终极奥秘,终究要回归到“守护”二字,就像赵昂守护女儿,他们守护地球,都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赵昂走了进来,胸前的安全部徽章闪着冷光,眼底却带着掩不住的疲惫和暖意。

他的信任度标签己经稳定在89%,比三年前第一次在项目评审会上对黄极甩脸色时,判若两人。

“反物质储存罐的最新测试报告。”

赵昂把一份加密文件拍在桌上,投影立刻显示出一组数据:新型磁约束装置:反物质保存时间延长至147天(三年前仅能保存19天),泄漏率降至0.0003%,达到实战标准。

他看向黄极的目光带着点复杂的感激:“你提出的‘超导线圈多极嵌套’方案,解决了三年来的卡脖子难题。

现在我们的反物质储备,足够支撑十次曲率引擎的极限跳跃。”

黄极的视线落在报告末尾的签名上——有七个研究员的名字,其中三个是三年前坚决反对“用民间信息(指黄极的公式)修改军方项目”的老院士。

全知视野告诉他,这三个老人昨晚还在实验室争论到凌晨,指着黄极补充的参数骂“野路子”,最终却在报告上签下名字,旁边用铅笔标注着“黄极的参数修正方案完美闭环,三年来的漏洞总算堵上了”。

“武器系统呢?”

黄极问。

他知道光有引擎不够,还需要能击穿虫族装甲的“矛”。

三年前他们用传统动能武器测试虫族模拟装甲,结果像鸡蛋碰石头,现在总该有突破了。

赵昂调出另一份投影,展示着2045年最新式的“星尘”粒子炮:“能量输出提升至三年前的3倍,采用你解析的‘虫族生物电场频率’——它们的生物装甲在这个频率下会共振,防御效果下降70%。

测试视频在这。”

画面里,一道银白色的粒子束击中模拟虫族装甲的靶板,装甲表面瞬间出现蛛网状裂纹,然后像碎玻璃一样崩解。

靶板后面的检测仪显示:穿透深度:1.2米(相当于3艘侦察舰叠加的厚度)。

操作武器的研究员红着眼圈说:“三年了……总算造出能打穿它们的东西了。”

实验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引擎的低鸣在空气中回荡。

三年研发,160天倒计时,前者是厚积,后者是薄发,每一秒都在和时间赛跑。

黄极的视网膜突然闪过一道淡红色警告:柯伊伯带监测站传回异常数据:虫族先遣队的航线发生微小偏移,可能在途经某颗白矮星时进行引力加速,抵达时间或提前7天。

他的心猛地一沉。

7天,可能意味着某些武器系统无法完成最后调试,意味着补给舰的护航计划要全盘打乱,更意味着三年来好不容易攒下的“缓冲期”被生生剜去一块。

“它们在加速。”

黄极指着投影上的航线图,“利用白矮星的引力弹弓效应,这说明它们的航行技术比我们预估的更成熟。

三年前我们还在猜它们是不是用化学燃料推进,现在看来,是我们太天真了。”

陈岚和赵昂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

赵昂立刻调出通讯器:“给监测站发指令,24小时不间断追踪,每10分钟更新一次数据!

另外,通知武器部门,把调试周期压缩7天,我要‘星尘’炮在153天内具备实战能力!”

通讯器那头传来武器部长的声音,带着点为难:“赵部长,153天太赶了,安全测试至少需要……没有安全测试的时间了!”

赵昂打断他,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用模拟数据加速验证,出了问题我担着!”

通讯切断后,实验室里陷入沉默。

黄极看着赵昂紧绷的侧脸,突然明白“守护者”的代价——不仅要对抗外部的敌人,还要打破内部的规则壁垒,像三年来无数次打破“不可能”那样,硬闯出一条生路。

“我去趟生物实验室。”

黄极突然说,“玉琮里的共生密码,或许能优化‘星尘’炮的瞄准系统——虫族的生物电场在高维视角下有独特的‘能量指纹’,可以作为精准定位的标记。

三年来解析的玉琮信息还有很多没用上,说不定藏着更多惊喜。”

陈岚点头:“去吧,需要什么权限首接调,龙科院现在对你开放最高权限。”

他顿了顿,补充道,“下午记得跟家里报个平安,你妈昨天打了三次通讯,都被‘烛龙’转接到我这了。

她问你‘科创项目’是不是快结束了,我说‘快了,孩子表现特别好’。”

黄极心里一暖。

他知道母亲肯定在担心,那个“青少年科创项目”的借口,撑不了160天——但他能做的,只有让智能手环每天准时发出“平安”信号,让全息相册里的龙科院生活区照片看起来“一切正常”。

就像三年来,父母从不知道他半夜在实验室啃面包,不知道他解析高维信息时疼得撞墙,只知道“儿子在做大事,很安全”。

离开引擎实验室,黄极穿过悬浮通道,前往生物基因所。

沿途的研究员们行色匆匆,每个人的胸前都挂着项目倒计时的标签:材料所的在赶制飞船外壳的超合金,三年来他们换了17种配方;计算机中心的在优化“烛龙”系统的战场模拟算法,三年来崩溃了43次;甚至连食堂的智能厨师,都在研究“长期太空航行的营养配比”,三年来试错了200多种菜单。

2045年的龙科院,不再是象牙塔,而是一台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每个齿轮都咬合着三年来的伤痕与成长,朝着160天后的决战蓄力。

生物实验室里,赵昂的女儿正在接受第二次基因治疗。

小女孩躺在特制的治疗舱里,舱壁上的全息投影显示着她的基因序列,那些曾经扭曲的链条,此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

主治医生看到黄极,立刻迎上来:“黄极!

你来的正好,第17号基因片段的修复遇到点瓶颈,你解析的高维参数里,是不是有个隐藏的激活序列?

三年前我们就觉得这段序列不对劲,一首没敢动。”

黄极走到治疗舱前,指尖在投影上轻点,调出一段之前忽略的微小波动:“在这里,需要用特定频率的激光刺激才能激活——就像给锁配钥匙,参数对了,还要用力拧一下。

两个星期前解析这段时我以为是噪音,现在看来是没看懂它的语言。”

医生立刻调整激光频率。

治疗舱里的小女孩突然笑了,指着舱顶的星空投影:“叔叔,我看到好多星星在跳舞。”

黄极抬头,那些“星星”其实是基因修复的可视化模拟,但他宁愿相信,小女孩真的看到了宇宙的温柔。

他的全知视野里,女孩的生命体征标签正在变好:预计治愈时间:148天,与虫族先遣队抵达时间差:12天。

12天,足够她康复出院,足够她看到父亲用三年来造的武器守护家园。

离开生物所时,夕阳正透过龙科院的穹顶,在地面投下金色的光斑。

黄极站在广场中央,望着远处缓缓转动的射电望远镜,突然很想知道,五十年前的良渚先民,在雕琢那枚玉琮时,是否预见到了今天——预见到5000年后,有群人用三年时间破解它的密码,用160天时间准备决战,只为守护同一片星空。

口袋里的智能手环震动了一下,是母亲发来的消息:“小极,姥姥寄了些家乡的茶叶,我给你转过去了。

项目再忙也要注意休息,别学你爸,总把‘再等等’挂在嘴边。”

黄极笑着回复:“知道了妈,我会注意的。

等项目结束,带您和爸来龙科院看看,这里的星星比家里的亮。”

他知道这个承诺可能要等很久,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兑现。

但此刻,看着手环屏幕上母亲的笑脸,他突然充满了力量。

三年来的汗水,160天的倒计时,都不是虚无的数字,而是脚下的路,一步一步,通向柯伊伯带的星光。

远处的引擎实验室里,曲率引擎的幽蓝光轨穿透窗户,与夕阳的金光交织在一起,像一道连接过去(三年研发)与未来(160天决战)的桥。

黄极握紧手环,转身走向武器测试场——那里,“星尘”粒子炮的第三次试射即将开始,而他要去校准最后的参数。

160天的倒计时还在继续,但黄极不再感到焦虑。

因为他看到了光——引擎的光,粒子炮的光,治疗舱里的光,还有每个为守护文明而熬了三年、准备再拼160天的人眼里的光。

这些光汇聚起来,足以照亮柯伊伯带的黑暗,足以对抗160天后的风雨。

而他,将是这些光的引导者。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