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很多古代言情,但在这里还是要提一下《穿成地主家的小福娃》,这是“作者思落”写的,人物林砚之春桃身上充满魅力,叫人喜欢,小说精彩内容概括:一觉醒来,林砚之发现自己成了大靖朝一个刚落地的奶娃娃,还是个家境殷实的地主家独苗。爷爷疼奶奶爱,爹娘温和,家里百十来亩地躺着收租,临街铺子月月进钱,从小就有自己的小荷包,零花钱花不完。家里就几个下人,春桃夏荷围着他转,刘伯奶娘把他宠上天,日子过得比蜜甜。不用为吃穿发愁,不用勾心斗角,唯一的“任务”大概就是爷爷常念叨的——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光宗耀祖。林砚之摸着自己圆滚滚的小肚子,看着院子里刚抽芽的葡萄藤,觉得这胎穿的日子挺好。反正有上辈子的知识打底,科举慢慢来就是。先享受几年被捧在手心的小福娃生活,再慢悠悠地去书院、考秀才、中举人……毕竟,在这安稳地界,有家人护着,有银钱傍身,日子本该细水长流,慢慢过。...
热门小说《穿成地主家的小福娃》是作者“作者思落”倾心创作,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林砚之春桃,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他指着田埂边的麦垄,眼里满是期待。林砚之顺着爷爷指的方向看,绿油油的麦苗像铺了层绿毯子,看着就让人欢喜。他突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指着自家院子的方向,含糊地说:“棉……棉花?”林守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这会儿哪有棉花?棉花要到秋天才收呢。怎么想起这个了?”林砚之抿着嘴没说话...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第五章:棉絮里的暖意与孩童的“先知”开春的风刮在脸上还有点疼,林砚之却不老实待在屋里,非要跟着爷爷去地里转。
他穿着件宝蓝色的小罩衫,下面是条肥嘟嘟的灯笼裤,被爷爷牵着小手,一步一趔趄地踩在刚化冻的泥地上,软乎乎的泥巴钻进鞋缝,凉丝丝的,他却咯咯首笑。
“慢点走,别摔了。”
林守业弯腰替他把裤脚扎紧,“你看这麦子,刚冒绿芽,得多上点肥。”
他指着田埂边的麦垄,眼里满是期待。
林砚之顺着爷爷指的方向看,绿油油的麦苗像铺了层绿毯子,看着就让人欢喜。
他突然想起什么,停下脚步,指着自家院子的方向,含糊地说:“棉……棉花?”
林守业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这会儿哪有棉花?
棉花要到秋天才收呢。
怎么想起这个了?”
林砚之抿着嘴没说话。
他这是想起了上辈子学的知识——棉花这东西,在很多朝代都是稀罕物,寻常百姓冬天只能裹着旧絮或者稻草御寒。
虽然这是架空的大靖朝,但从家里过冬的衣物来看,似乎也多用麻布和皮毛,没见过后世那种蓬松保暖的棉衣。
他被裹在襁褓里时就发现了,奶奶给他盖的被子是丝绵的,软是软,却不如棉花暖和,还贵得很。
家里的下人过冬,穿的也是厚厚的麻布袄子,里面塞着旧棉絮,看着就笨重。
“棉……暖。”
林砚之仰着小脸,看着爷爷,努力把意思说明白。
林守业这下听明白了,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你是说棉花暖和?
这孩子,人小鬼大。
咱这地界是有种棉花的,就是收得少,纺出来的线粗,做出来的衣裳硬邦邦的,不如丝绵舒服。”
林砚之眨了眨眼。
看来这朝代是有棉花的,只是没普及好的种植和纺织技术。
他心里动了动,这可是个好机会啊。
有了好棉花,冬天就能舒舒服服地过冬,说不定还能……嗯,赚点零花钱?
不过他现在才两岁,说这些太惊世骇俗了。
还是先记在心里,慢慢来吧。
回到家,林砚之就拉着奶奶往库房走。
库房里堆着不少东西,有秋收的粮食,有腌好的咸菜,还有几捆去年收的棉花,灰扑扑的,看着就不蓬松。
“奶……看。”
他指着那几捆棉花,小手还想去摸,被奶奶拉住了。
“那东西脏,别碰。”
奶奶把他抱起来,“这是去年佃户交租子抵的,纺成线能做几床褥子,就是硬了点,不如丝绵软和。”
林砚之看着那些棉花,心里盘算着。
他记得改良的棉花种植技术也不算复杂,选种、整枝、采摘时间都有讲究,纺织的时候再用对方法,就能做出又软又暖的棉布。
这些他虽然记不太清具体步骤,但大概的方向是知道的。
“奶……做……袄。”
他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又指了指棉花。
奶奶被他逗笑了:“你是想穿棉花做的袄子?
行,等过两天让你娘找个织娘,把这些棉花纺成线,给你做件小袄试试。”
她没当回事,只当是孩子觉得新鲜。
林砚之却认真了,接下来几天,总缠着母亲苏氏问棉花的事。
苏氏被他问得没法,只好找出个装着弹好的棉花的布袋子,抓了一把给他看:“你看,这就是弹好的棉花,白白的,像天上的云。”
林砚之抓着那把棉花,软软的,有点扎手,确实不如后世的棉花蓬松。
他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弹棉花的场景,有个大木弓,用锤子敲弦,把棉花弹得蓬蓬松松的。
“敲……弹。”
他比划着拉弓的动作,又做了个敲打的手势。
苏氏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你是说弹棉花的弓?
等过两天织娘来了,让她给你弹弹看。”
她笑着捏了捏儿子的小脸,“你这孩子,怎么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别的孩子都喜欢玩泥巴、追蝴蝶呢。”
林砚之只是笑,不说话。
他才不跟那些小屁孩一样呢,他的目标可是让全家都穿上暖和的棉衣,顺便……或许还能靠这个赚点零花钱?
想想自己的小荷包,要是能装满沉甸甸的铜钱,那滋味肯定不错。
过了几天,织娘果然来了。
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婆婆,背着个大木弓,手里拿着个小锤子,一看就是老手。
她在院子里支起个架子,把棉花铺在上面,拿起木弓开始弹。
“哐当,哐当”的声音响起,木弓的弦震动着,把棉花弹得越来越蓬松,像朵慢慢盛开的云。
林砚之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眼睛都不眨一下。
奶奶端了碗糖水出来,递给织娘:“张婆婆,歇会儿再弹,不急。”
又对林砚之说,“你看这棉花弹过是不是变白了?
等纺成线,织成布,就能给你做袄子了。”
林砚之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跑到库房里,拖出自己的小荷包,里面装着他攒了好久的零花钱,有几十文铜钱。
他把荷包递给张婆婆,奶声奶气地说:“婆婆……弹……好。”
张婆婆被他逗得哈哈大笑:“哎哟,小少爷还知道给工钱呢?
放心,婆婆一定给你弹得软软的,做件最暖和的小袄。”
奶奶笑着把荷包收回来,塞回林砚之怀里:“你这孩子,人小鬼大。
快把钱收好,等袄子做好了,穿在身上比什么都强。”
林砚之看着张婆婆继续弹棉花,心里美滋滋的。
虽然现在还做不出后世那种精细的棉布,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穿上又软又暖的棉衣,冬天再也不用裹得像个粽子了。
夕阳西下,院子里的棉花絮在光里飘着,像漫天飞舞的小雪花。
林砚之坐在小板凳上,看着母亲和奶奶在商量着给棉花染色,想给小袄染成他喜欢的宝蓝色。
父亲在旁边看书,偶尔抬头看看他们,脸上带着温柔的笑。
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
有家人的疼爱,有自己的小目标,不用急着长大,不用想着那些复杂的事情,就这么慢慢悠悠地,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至于科举,至于棉花生意,都先放放吧。
眼下最重要的,是等着他的新棉袄做好,然后穿着它,在冬天的雪地里,痛痛快快地玩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