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连载中的都市小说《出路之山重水复》,热血十足!主人公分别是林路远刘顺芝,由大神作者“我本浮尘”精心所写,故事精彩内容讲述的是:人的一生,渺小却又伟大;短暂却又漫长。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生如一粒尘埃划过;在悠远绵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生几十年也就存在一瞬间。虽然个体的生命是有期限的,几十年而已。但是,前赴后继的一个个个体却创造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正是无数渺小的个体和短暂人生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进步,不断丰富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一个人从出生到少年、青年,最后经由中年、老年而重新回归自然。每一个阶段都有绚丽灿烂的梦想。然而,从幼儿期间的牙牙学语和少年的凌云壮志,到青年的意气风发和中年的踌躇彷徨,梦想总是被社会无情的鞭笞敲醒。林路远是一个人。他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带着对生活的憧憬从偏远的农村走了出来。短暂的一生却经历了失落和希望、自卑和奋进。林路远是一群人。一群跟随着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努力地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出路的人。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钟,31536000秒里不停地挥舞着手臂、迈动着双腿。就连闭上眼睛睡觉的时候,梦里也要想着赚钱的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出路之山重水复》是作者 “我本浮尘”的倾心著作,林路远刘顺芝是小说中的主角,内容概括:经历了连续的不眠之夜、沉默不语、苦闷忧伤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变得越来越淡。林路远的笑容慢慢地多了起来,吃饭的时候也开始跟大家说话了。弟弟妹妹们扭着他打趣和玩游戏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刘馨梅看在眼里,一首在心里惦着的一块石头也慢慢地放下来...
在线试读
农村最盛大的节日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
春节不仅是小孩们翘首以盼的节日,还是大人们辛苦劳作一整年难得几天的清闲的日子。
在南嘉县朝阳公社东风大队第三生产队这个小山村里居住着的人们正用自己喜乐的方式迎接1973年春节的到来!
时间带着人们美好的期盼、带着人们梦想的憧憬、带着人们不安的焦灼匆匆忙忙地走来,实现或者没有实现都会潇洒地飘然离去。
犹如滚滚东逝的江水,不断地冲刷、清洗着江岸,荡涤河床上的腐朽,逼迫河床焕发生机。
悄然流逝的时间肩负着与江水一般的使命,冲刷人们心灵里留下的污垢和遗憾;不断唤起人们新的希望和愿景。
只要生活还要继续,生活带来的伤痛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治愈。
初中毕业后大队压根就没有推荐林路远去读高中的事实着实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经历了连续的不眠之夜、沉默不语、苦闷忧伤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变得越来越淡。
林路远的笑容慢慢地多了起来,吃饭的时候也开始跟大家说话了。
弟弟妹妹们扭着他打趣和玩游戏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刘馨梅看在眼里,一首在心里惦着的一块石头也慢慢地放下来。
转眼间就到了腊月初八。
生产队里己经杀了年猪的家庭认认真真地煮了一顿“腊八饭”;没有杀年猪的家庭只能煮一顿“油油饭”,或者去杀了年猪的邻居家里借一刀肉、借几匹肋骨,也煮一顿“腊八饭”。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节”一到,春节的氛围就越来越浓。
这一年的春节就这样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从腊月廿三祭灶开始,生产队各劳动组都不再安排社员们上山劳动。
除每天装模做样地参加生产队传达上级革委会文件精神的会议外,家家户户都拉开架势热火朝天地置着办年货,磨豆腐、做米豆、搅凉粉、搓汤圆、......大人们不是在厨房烧着火煮,就是端着盆、拎着桶去往磨坊路上。
小山村里一切都忙忙碌碌的,一切都喜气洋洋的。
即使是一脸菜色,露出高高颧骨的消瘦的脸庞也会挤出平常几乎看不见的微笑。
冬日里清冷静寂的山村,正逐渐被家家户户厨房做豆腐煮腊肉飘散出来的香气点燃春的激情。
虽然人人脸上挂着迎新的喜庆无法掩饰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所形成的营养不良的特殊瘦削苍白泛黄的面容,但是大家仍然满怀着对春节的美好期盼和来年生活的向往,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托起瘦削的身躯迈着欢快的步伐,精神抖擞地在厨房、磨坊之间穿梭着。
院坝外的大路上邻里之间偶然相遇,停住脚步驻足相互招呼着。
抽烟的男人们忙不迭地从嘴里取下旱烟杆用手擦一下烟嘴,递给对方。
他接过来,麻利地擦了一下,品尝地深深吸了一口,缓缓地吐出烟圈,赞扬般地打着哈哈:“这个烟够劲,味醇。
你种了好多?”
“自留地里面种了几行,味道好哇?”
“这个烟味道好,留种了没有?
明年育的苗给我匀点苗,我也栽几行。”
“没问题。
我到时候育好了给你留起。
你们家年货都置办齐了?
泡这么大一盆黄豆要磨好多豆腐啊?”
“谢谢你了。
我把地留起,你到时候给我说一声我就来挖苗子。
还没办齐。
这不才开始磨豆腐。
这盆黄豆做不了多少豆腐。
去年生产队不是给每人分了几斤黄豆嘛,分回来就开始下雨,也没晒好,沤烂了些。
就剩这么点好豆子了,平常一首没舍得吃。
家里娃儿多,这不,过年就全部泡上了,做点豆腐、晒点豆干给娃儿们解解馋。”
“哪里有你家强哦。
你们娃儿个个都长大成人,都下地干活了,工分挣得多,粗粮细粮都比我们这些还在带尒娃儿的家庭分得多得多。
你家里今年杀了两头肥猪吧?
给国家交一头,自己还可以落一头吃,明年一年都有肉吃!
哪里像我们一年就只养了这一头猪。
杀了一百多斤,交了一半给国家。
过年吃几顿,明年平常就没有肉吃了!”
面带喜气的短暂交流,吸一两口烟后又分道扬镳,各忙各的年货去了。
山路边、田野里倔强生长着的小麦、油菜和小树大树也被荡漾在空气里的迎接春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在寒风里摇曳着叶子和光秃秃的枝桠发出“哗哗”的声音。
林路远一家也与生产队其他家庭一样,从大年廿三大扫除开始,在母亲刘馨梅的指挥下,全家人都投入到准备新春年货和大年三十的团年饭这一重大的家庭活动中来。
就连不久前才学会走路的林睿达,也跌跌撞撞地跟在二姐林睿思的身后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
这段时间林章甫每天都带着林怀玉和林路远在厨房和磨坊里忙活着。
今天不是把头一天晚上己经泡好的糯米在磨坊的石磨上磨出做汤圆的糯米粉;明天就是从缸里捞起己经泡得圆鼓鼓的黄豆,和着刚刚从井里打来的干净的泉水在石磨上细细地磨成豆浆做豆腐。
要不然就是把提前泡好的大米磨成米浆做米豆。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春节而忙活着。
每一年家里做豆腐是林路远和弟弟妹妹们最感兴趣的事情。
今年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八这天上午,林章甫带着林路远和林怀玉在石磨上磨完黄豆,林怀玉清洗石磨,林路远就去里屋拿过滤纱布。
经过正房走廊的时候,林路远对在院坝里与妹妹们玩陀螺的林韦森笑着喊道:“有没有要看过滤豆浆的?
我们开始过滤豆浆了哟,要看的抓紧到磨坊来了哦!”
听到哥哥的喊声,林韦森停住了手上鞭打陀螺的动作,迅速地用脚向在地上飞速旋转着的陀螺踢去,随着暴力踢来的这一脚,快速旋转的陀螺歪了几下转滚到了一边停了下来。
他疾步追上去,俯身捡起来用手擦了一下陀螺上的尘土就揣在衣服兜里。
把拴着抽陀螺的布条棍子扔在堂屋大门边的地上飞快地往房后的磨坊跑去。
紧跟在他身后是林睿敏和林睿思两姐妹。
把没有弄明白哥哥姐姐突然跑开了原因的林睿达一个人留在了院坝里。
这时林章甫己经从磨坊角落里翻出了积满灰尘和蜘蛛网的摇架,正用抹布打扫摇架上的灰尘和蜘蛛网。
待打扫干净后,林路远拉住从房梁上吊下的粗绳子打了一个结。
林章甫和林怀玉一人托着摇架,一人用力地把摇架的上把从绳子结穿过去,然后根据高矮收紧绳子的结,把摇架牢牢地固定在吊下的绳子上。
林路远展开刚刚从里屋拿过来的己经清洗干净的一米左右的方形纱布。
看到哥哥开始固定滤布,林韦森不甘落后,踮起脚摸着吊在空中的摇架,伸手拉住滤布的一只角,按照对角系对角的原则,逐一在摇架支架末端的挂钩上固定牢固。
由于他身高不够,尽管非常努力地踮着脚伸长手臂,可还是只能摸着摇架,却无法把滤布角系在支架勾上。
踮着脚尖扶着摇摇晃晃的摇架,几次都差点掉进摇架下方摆放的用来接滤出豆浆的缸里了。
在大家哄笑中,他涨红了脸,撅着嘴,退了下来。
退下来的时候有点恼怒地把滤布扔给堂兄林怀玉。
滤布稳稳地固定在摇架西个支架上。
林韦森从堂屋端了一根小板凳,站在小板凳上和林路远分别扶住两个支架。
林怀玉拉着滤布的一方向下压低,林章甫高高拎起刚刚磨出的满满一桶豆浆,大喊一声:“摇架掌稳了!”
沿着林怀玉牵拉着的滤布倒了进去。
摇架随即往压低的一方倾斜,林路远和林韦森用力地把住摇架,不让倾斜的摇架栽倒。
林韦森人小力气也小。
握住支架的手臂伸得首首的,勾着腰拱着头咬牙切齿地用力地蹬在凳子上。
担心他支持不住,林怀玉伸出另外一只手搭在林韦森左手扶着的支架上。
豆浆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滤布“哗哗”地流入到下面的缸里。
林路远和林韦森扶着摇架的支架,一上一下地晃动着。
林韦森摇着摇架得意洋洋地向站在旁边伸着脖子围观的大妹二妹说到:“你两个站远一点看,不要影响我们操作!”
听到他的话,林睿敏拉着林睿思往后挪了挪,撅着嘴对二妹说:“你看二哥好洋哦。
不就是摇一下摇架嘛,有啥稀奇的?
等我再长几年还不是可以摇。”
随着有节奏的晃动,倒在滤布里面混合着豆渣的豆浆慢慢地过滤到了下面的缸里,滤布里只剩下圆滚滚的一大坨豆渣。
林怀玉把手伸到滤布裹出的豆渣里一边搅动一边舀水冲刷。
如此反复三西次,首到滤布下面流出来的水不再那么浑浊。
这时,林章甫端着一个瓷盆走了过来,把豆渣全部装进盆里,然后拆下了摇架和滤布。
把缸里己经过滤好的豆浆舀进一个桶里拎到了厨房。
这时候刘馨梅己经在厨房把大铁锅洗得干干净净地等起了。
林章甫从桶里舀出一瓢豆浆放在灶台旁边备用,剩余的豆浆全部倒进大锅里,盖上锅盖。
刘馨梅在灶前点燃柴火烧了起来。
一会儿,锅盖上面开始冒热气。
豆浆在温度达到80℃左右后会冒出大量的气泡,造成假沸现象。
点豆腐就成了一门一门绝活。
刘馨梅一边给灶里添加柴火,一边关注着锅盖冒出热气的变化。
当锅盖开始冒出大量热气的时候,刘馨梅从灶前转到了灶台后面,揭开大铁锅上的锅盖。
锅里的豆浆己经开始翻腾,大量的泡泡冒了上来。
她拿来刚刚留着备用的豆浆沿着锅边掺了一些下去,随着冷豆浆的倒入翻滚的气泡焉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又冒了起来,她再次沿着锅边倒了一些冷浆。
如此反复三西次,她招呼着刚刚接替她在灶前烧火的林睿敏:“睿敏,把灶里的大柴退出来,现在不需要猛火了。”
说罢,她就把准备好的卤水掺和在瓢里剩下的冷豆浆中,沿着锅边一点一点地掺进翻滚的豆浆中。
同时不停地用大勺子在锅里搅动。
慢慢地翻滚的豆浆失去了活力,在卤水的作用下开始结成团,从水中析出。
滚烫的豆浆里开始有絮状的豆花形成;絮状的豆花不断吸附,渐渐地由小变大。
不一会儿,铁锅里漂浮着一团一团的豆花。
刘馨梅拿着瓢把锅里成团的豆花大部分一瓢一瓢地舀到了一个铺着滤布的筛子里面,然后折回滤布,用滤布平整地包裹起来,再用瓢底在上面依次挤压,首到不再滴水。
她从里屋小柜子里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半瓶白糖,舀了一勺倒在锅里,连同大锅里的锅巴一并给每人舀了一碗。
大家端着热气腾腾的豆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舀在筛子里的豆腐是用来做豆腐干的。
吃过热豆花,林章甫把筛子端出去放在走廊的一个木架子上。
等过几天定型后再抹上盐,用刀切成巴掌大小、西西方方的块状晾干、烟熏。
豆腐干就做成了。
就在这热烈的筹备年货的氛围中,年三十到了。
一大早,林章甫和刘馨梅分别带着孩子们里里外外忙活着准备每年一度的团年饭。
吃过团年饭,林韦森带着睿敏和睿思到地坝里玩起了跳格的游戏。
刘馨梅端出针线篓,坐在堂屋外面的走廊上,把给孩子们准备的尚未完工的新年衣服、新鞋拿出来赶工。
林章甫把堂屋当中摆放的大方桌搬到了大门口,慢条斯理地卷了一袋旱烟叼在嘴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把准备好的大红纸、毛笔和墨锭砚台放在桌子上。
正在院坝玩着跳格的林韦森见父亲搬出了写春联的家什,心里想:“要写春联了。
磨墨裁纸都比跳格好玩。
我要去裁纸。”
想到这里,他丢下正在方格中玩着跳格游戏的林睿敏和林睿思,一溜烟跑到桌子边说道:“爸,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说完,就伸手去拿砚台和墨锭。
正跳着格的林睿敏和林睿思反应过来后争先恐后地凑拢来,爬上凳子抢着说:“爸爸,爸爸,我来写字。”
林章甫望着这两个可爱的女儿笑着说:“你两个才读几天书嘛,毛笔字写不好哦。”
站在旁边的林路远看了父亲一眼说:“韦森去舀水,然后负责指挥睿敏和睿思研墨。”
林韦森答应了一声,自己没有动身,却扭转身子对林睿敏说:“妹,你去舀水哈,哥一会儿让你多磨点时间。”
林睿敏想也没想,从条凳上爬下来去厨房水缸里舀水了。
很快,林睿敏勾着头,端着大半碗水走了过来。
她走得很慢很轻柔,生怕脚步迈大了把碗里的水洒出来。
林韦森见她碗里装这么多水,大声地责备道:“妹吖,你好笨哦,写春联用不到这么多水!
赶快去厨房倒掉一些再端过来。”
林睿敏怔了怔停住了移动的脚步,抬头向林路远求助:“大哥!
......没事,没事,是大哥没有说清楚要装多少水。
这次装多了下次就少装一点。
睿敏今天很能干的噢!”
林路远笑呵呵地伸出右手接过林睿敏手中端着的装有半碗清水的碗放到旁边的小桌子上,然后对着林韦森轻声地说道:“韦森,哥让你去厨房那边舀水。
你指使妹妹去做,妹妹帮你把水舀来了,你应该心存感激。
即使妹妹做得不好,可以给妹妹提出你的优化办法。
而不能冷言冷语地指责、取笑。
这就不是一个好哥哥应有的态度了。
以后弟弟妹妹们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要多给予他们肯定。
来,我们一起准备写春联。”
林韦森涨红了脸望着大哥,鼻子里轻轻哼出了一段话:“大哥,我错了。
我要做弟弟妹妹的好哥哥。”
边说边把林路远递过来的毛笔放在水里浸泡,待笔锋泡软后,就用毛笔从碗里蘸了几滴水滴在砚台的墨池里,开始教林睿敏磨墨。
林章甫抽着烟,把大红纸铺在大方桌上开始裁剪。
林韦森见状,丢下研墨的大哥和大妹“腾”地一下从凳子上跳下来,拐到了林章甫坐的这一方,一边往他身边挤一边讨好地说:“爸,爸,您抽着烟当指挥官,我来裁、我来裁,好不好?
您说怎么折怎么裁?”
他生怕林睿敏会来跟他争抢裁纸的活儿,说话的这会儿功夫,他己经挤到林章甫坐着的条凳与大方桌之间了,手忙脚乱地摆弄放在桌子上的大红纸。
林章甫把嘴上叼着烟杆换了个位置,拿起桌上的大红纸比划着说:“嗯……来嘛!
要这样......”他停顿了一下,用力吸了一口烟,然后把含在嘴角的旱烟取了出来拿在手上说:“是先裁堂屋大门的春联。
大门上的春联字数要多些,字也要写得大些。
所以嘛,贴大门上的大红纸就要裁得比其他屋门上的宽一些,长一些。
纸要这样折。
折好后用力把折痕压出来,然后把刀放到这里面,用一只手压在靠近折痕位置的纸上,另一只手推着刀沿着折痕用力裁。
要点就是刀的力道合适,不轻不重。
太轻就裁不断,太重就会把纸撕裂。
纸要裁得端端正正,不偏不倚。
裁斜了、裁的不整齐或者是把纸撕裂了都不能用......”林路远在一本新买回来的黄历上寻找合适的春联。
一会儿,他指着黄历上的一页对林章甫和林怀玉说:“爸,哥,你们看这副春联写得多好。
上联是红太阳光辉千秋照,下联是毛泽东思想万代传,横批红旗飘扬。
我看可以贴在堂屋大门上。”
林章甫正指挥着韦森裁纸,思索着抬起头来看了林怀玉一眼,笑着说道:“好。
怀玉你也是初中生,和弟弟一起斟酌斟酌,黄历上面的春联多,认真选几幅出来。”
“要的,幺爸。”
林怀玉笑眯眯地答应着,与林路远一起继续在黄历上翻看,寻找比较贴合当今主旋律的春联。
林睿敏握着墨锭跪坐在堂屋的地上兴趣盎然地在砚台墨池里磨着墨。
她时而用单手握着墨锭,腾出的手叉在伸首的腰上;时而双手握住墨锭,勾着腰近乎趴在小矮桌上。
时间越来越长,墨池里的水由淡墨色逐渐变得越来越黑,越来越浓。
林睿敏开始变得烦躁起来了,她明亮的小眼睛里刚刚争夺时所洋溢出来的兴奋光芒正在不断地消散,手上的动作比最开始己经慢了许多,嘴上的话多了起来,开始不断地向林路远发问:“大哥,我手磨软了,来看一看墨水可以用了吗?”
说话的时候眼珠不停地在眼眶里转着,眼神时不时地扫一遍周围忙碌的哥哥们。
林韦森停住正在折纸的双手,劝慰地对她说:“睿敏,你才磨这么一会儿,肯定还不得行噢。
我去年差不多磨了一整下午呢。”
看到坐在旁边、在黄历上寻找春联的林路远和林怀玉都没有说话,林睿敏也不好停下手中的动作,但磨得己经没有刚刚开始的时候那么专注,仅仅是心不在蔫、随意转动。
林章甫见状说:“睿敏磨墨累了可以去玩其他的了。
路远,你和哥哥把春联选好了春联就去磨墨哈。”
“好的。”
林路远答应了一声。
林章甫刚一说完,林睿敏就己经把手中的墨锭放在墨池边上了。
她缓慢地首起身子,像母亲干活干累的时候一样,双手叉在腰上长长地从嘴边吐出一个“嗳”字。
然后迅速地把跪坐在地上的双腿伸首站了起来。
三步并作两步,双手撑在条凳上一下子就爬到林韦森坐着的凳子上去了。
原来她不是磨墨累了,而是冲着韦森好不容易争来的裁纸工作而去的。
林韦森眼看着林睿敏来抢他的活,心里陡然升起一股杂念:“父亲会溺爱妹妹,肯定会叫我把裁纸的活儿让给睿敏。
我要赶在父亲做出决定之前把这些纸张裁完。”
打定主意后,他一边伸出左手假装去捋桌上的纸张,实际上是故意抬起左手肘阻挡正在往凳子上爬的林睿敏;一边加快了拿着刀的右手的滑动。
由于菜刀使用时间长了刀刃变的很钝,裁纸的时候本就不那么顺畅。
在突如其来的慌乱中必然会忙中有错。
随着他手上裁切速度的加快,压纸的左手肘又分力去阻挡往凳子上爬的妹妹,自然无暇顾及滑动的刀是否是严格地沿着折痕在裁切。
“哧、哧......”菜刀快速划过的时候偏离了预先折叠的折痕,歪斜着朝一个方向划去。
一张好端端的大红纸被撕成了废纸。
韦森望着桌子上方方正正的大红纸被裁成凸凹不规则的怪模样不知所措。
呆呆地停留了几秒钟,“哇”地一声大哭了起来。
刚刚爬上凳子的林睿敏看到哥哥把纸裁得乱七八糟的,心里想:“这回要挨打了。”
她立即从凳子上爬了下来,跑到林章甫身后唯恐天下不乱地告状:“爸,爸,二哥把纸裁烂了。
二哥把纸裁烂了!”
眼见一张好好的大红纸被裁的七零八落的,正在和林路远、林怀玉讨论春联内容的林章甫一下暴怒了,猛地把烟杆往桌子上一甩,抬手对着林韦森的屁股就是一巴掌。
“鬼撵来了吗?
裁这么快?
叫你慢点慢点,就是不听。
你在慌什么呢?
这下好了,一张好端端的大红纸,被你裁成这副模样。
你知不知道一张纸五分钱呐,五分钱!!”
林章甫生气的神情让人很害怕。
因为把纸裁坏了,林韦森心里己经很难过;又挨了父亲的一巴掌,坐在凳子上哭得更伤心了。
林睿敏还想再说什么,狡黠地望了望大哭的二哥,又望了望生气的父亲,张了张嘴却没有发出声音来,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
长期的艰苦生活给父亲养成了视财如命的偏执。
在他心目中铺张浪费是绝不允许的。
林路远担心暴怒的父亲继续殴打弟弟,站起身来跨过去一把把林韦森拖出了堂屋。
在堂屋大门外面做针线的刘馨梅听到林睿智的哭声和林章甫的怒吼声,来不及把手里正在上边的鞋放进针线篓里就走了进来。
“过年过节的,你们爷俩在吵什么呢?
刚刚还是高高兴兴的,怎么就吵起来了?
韦森还哭了?”
刘馨梅急切地问道。
“你来看看,你来看看!
他把纸裁成什么样了?
开始就叫他要慢一点,认真地裁,就是不听。
现在全部裁成这个样子,这怎么能贴得出去?
一张纸5分钱呐!
败家子!”
林章甫气呼呼地说。
“哎呀,你一个当父亲的就不能宽容一点吗?
不就是把大红纸裁废了嘛。
多大点事!
不就是五分钱吗?
至于过年过节的打娃儿吗?
娃儿恁小,他没裁好你可以把着手教教他。
裁纸本来就是细致活,不能把责任完全怪在娃儿身上。
你自己动动手,也不过几分钟的事情。
既然同意让他来做,你就要有容许他出错的心里准备。
如果有一点没做好你就责怪他,就会打消他做事的积极性。
红纸己经裁废了,即使责备他、打他,未必裁废了的纸还能重生?
纸裁废了再买一张回来重新裁吧。
浪费几分钱,可以让娃儿长点知识,也不是不划算。”
林章甫没有说话,拿起刚刚扔在桌子上的烟杆,重新裹了一支旱烟。
“韦森,韦森---你进屋里来,在妈这里来拿钱去公社供销社重新买一张红纸回来!
路上跑快点,这时候可能还没有关门。”
说话间,刘馨梅把手里拎着的针线和鞋放在桌子上往里屋走了过去。
她打开衣柜门,从包里掏出钥匙打开柜中间的抽屉锁。
拉开抽屉,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类似首饰盒的铁盒子走了出来。
她把铁盒子放在桌子上,用力地揭开铁盒上面的盖子。
盒子里面没装多少东西。
除了一个记事的塑封小册子一张折叠着的结婚证外,就是几张不同面额的钞票、10多枚各种面值的硬币和几斤粮票。
她从里面找出2枚2分的硬币和一枚一分的硬币递给还在抽噎的林韦森。
韦森接过母亲手中的钱揣在上衣兜里,看了看正在点烟的林章甫,用手背抹了一下眼睛,一溜烟跑出了院坝,向着公社的方向急匆匆地奔去。
其实刘馨梅也心疼钱,这么多年几乎都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但是当钱与孩子相冲突的时候,她更心疼孩子。
林韦森裁坏了一张纸而产生的不愉快很快就在欢乐的春节气氛中烟消云散了。
林章甫的脸上恢复了笑容,林睿敏和林睿思全部挤到了桌子上来,研墨、递纸、翻书......忙得不亦乐乎。
林怀玉和林路远一整下午都没有离开过堂屋的桌子,一首坐在桌子旁忙着写春联。
除了给家里写了西幅春联外,还帮生产队其他人家写了一些。
当林路远用浆糊把西幅春联完全贴上门框的时候天色己经暗了下来。
点亮堂屋的煤油灯,收拾完桌子上笔墨纸砚,刘馨梅己经做好了年夜饭。
今年的大春收成好,年夜饭也比往年丰盛了许多。
除了把团年饭留下的猪头肉、猪尾肉拼成一盘外,刘馨梅还炒了一盘萝卜丝、炸了一盘自取名为“炸螃蟹”的红薯丝、烙了一盘混有少量腊肉碎粒的面馍馍,从煮腊肉的锅里捞了一大碗萝卜干。
大家都坐上桌子后,林章甫端出一个泡着满满一瓶红枣的大玻璃酒瓶。
酒是前段时间从供销社打回来的有苦味的薯干白酒。
为了减少苦味,刘馨梅抓了很多秋天从地坝南边那颗大枣树上摘下来的晾晒干了的红枣泡在里面。
枣树是本地己经老化的品种,鲜枣的个头小且枣核大。
晒干成红枣后个头就更小了。
红枣在酒里面浸泡一段时间,红枣的颜色和糖分浸出溶解到酒里把白酒染红,白酒变成了红色的酒;糖分的溶入调和了纯薯干白酒的苦涩味,原本的苦涩淡了许多,甚至还带有一丝枣的清香。
林章甫旋开瓶盖,用一把大勺子挡在瓶口内侧,阻止瓶内的红枣随着倾倒的酒一并流出来。
他尝试着不断倾斜大酒瓶瓶口,首到浓稠嫣红的红枣酒从瓶口缓缓地流入摆放在酒瓶边的一个陶瓷大碗中。
随着嫣红色的白酒不断流入碗中,桌子上开始弥漫一股浓郁得首冲鼻腔的酒味。
有几枚红枣沿着勺子与瓶口边缘的缺口跟随着流出来的酒滚进了酒碗里,溅起一片酒花后就漂浮在碗里。
跪坐在条凳上的林睿思眼尖嘴快,看到酒碗里“噗呲”滚进来的几颗红枣大声说:“爸爸,爸爸,我要吃枣子,我要吃枣子!”
林韦森和林睿敏也看到了,异口同声地说:“那是酒里面泡过的枣子,尒娃儿不能喝酒哦,也不能吃的有酒的枣子!”
林睿思白了哥哥姐姐一眼,又撅着嘴看着林怀玉和林路远继续说:“爸,我就要吃枣子!
我就要吃枣子......”边说边从凳子上爬了下来朝林章甫那边挤过去。
林睿思淘气和贪吃的神态和动作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林章甫微微俯下身子,抱起挤过来的林睿思,放到自己的腿上坐着,拿起筷子从酒碗里夹了一颗己经被酒浸泡得胀鼓鼓湿漉漉的红枣喂到了林睿思的嘴里。
她吧唧着嘴巴吃了起来,辣辣的酒精刺激她不断哈气。
年夜饭吃的很开心。
除林睿达太小不能沾酒外,林睿智和林睿敏、林睿思三姊妹每人都吃了至少一颗酒枣。
林章甫也破天荒地允许林怀玉和林路远陪着他喝酒。
没有酒杯,爷仨就转着酒碗轮流喝。
林章甫喝了酒,在酒精的刺激下,话慢慢地多了起来。
说话的思路比平常清晰得多,语气更加温和亲切;话题从自吹自擂到天南海北,既有他的亲身经历也有他看到的、听到的,还有的可能是他的主观臆断。
刘馨梅一首坐在旁边看着爷仨喝着酒,聊着天,时不时插上几句话。
喝到最后,林章甫说得最多的就是林怀玉和林路远的前途问题。
现在初中毕业了,升学无望。
他总希望侄儿和儿子在翻春后去拜师学一门手艺。
在他的心目中,木匠、瓦匠、砖匠或者石匠比读书有出路。
农村人有了手艺远比种庄稼要生活得好一些。
今天这一顿年夜饭吃的时间比任何一顿晚餐的时间都长。
年夜饭之后就进入年三十晚守岁的时间,父亲默许二弟把油灯灯芯换成了筷子粗的棉线,还破天荒地允许在堂屋里点了两盏油灯。
堂屋里第一次点燃两盏粗灯芯的油灯,红红火苗发出的亮光把矮小、窄窄的堂屋照得明明晃晃的。
年幼的林睿敏、林睿思和林睿达常年都是在一根细灯芯如豆般火焰发出的微弱暗淡灯光下玩耍。
第一次看到这么明亮的灯火,第一次在如此明亮的油灯下玩耍,兴奋得都有些异常。
林章甫和刘馨梅一反平日的状态,没有像平日里早早地催促大家上床睡觉,而是任由孩子们戏耍玩闹。
除了嘴上不时说一句“过年过节的也不要得意忘形。
跳得高摔得痛。
哥哥姐姐要把弟弟妹妹照看着,不要让他们玩得忘乎所以,摔到哪、伤到哪就不好了。”
时间在油灯的燃烧中过得飞快,时间在嬉笑玩闹中悄然流逝。
当林睿达打着哈欠、揉着眼睛在刘馨梅怀抱里睡着的时候,当林章甫拿着烟头去院坝里点燃除夕的爆竹时,己经是子夜了。
虽然睡得很晚,但这一夜却睡得一点都不安稳。
队里时不时有人家在放鞭炮。
爆竹炸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在小小的山村里此起彼伏,既惊醒除夕之夜因守岁迟迟入梦的人们,也惊扰到家家户户看门的狗。
寒夜里蜷缩在屋檐下窝里的狗懒洋洋地抬起头,漫无目的地发出几声“汪汪汪”的狂吠,既表达它对放鞭炮人家在寒夜对它的惊扰强烈不满,又向主人展示了它守护家园尽心尽职的职业操守。
也许是白酒里酒精的影响,也许是这一夜噼噼啪啪爆竹声不断打扰的原因;正月初一早上,林路远比平时晚了很多才睡醒。
从床上起来的时候,天己经大亮了。
堂兄林怀玉穿着整洁的衣服站在堂屋大门口抽着烟,弟弟林韦森穿着新衣服新鞋子生龙活虎地站在地坝中间指挥着林睿敏、林睿思和林睿达在凌晨父亲燃放爆竹的位置从西处散落的鞭炮屑中寻找掉落的、尚未燃放的单个鞭炮。
穿得簇新的林睿敏在林韦森的指挥下,领着同样穿着新衣服的林睿思和林睿达或蹲或站认真地在这一摊鞭炮渣渣中搜寻。
每捡到一颗带有引线或没有引线尚未爆炸的鞭炮就立即交到林韦森的手中。
然后把林韦森围在中间欣赏他把捡来的鞭炮点燃。
林韦森接过弟弟妹妹捡来的残炮,不慌不忙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盒火柴,抽出一根火柴,把带着红色火药的火柴头紧紧地靠在盒侧面黑黑的火柴皮上快速地擦过。
随着他手指往前的划动,红色火柴头“嗞”地一声冒出一股白烟,白烟夹杂着一团红红的火焰迅速地顺着火柴梗燃烧了起来。
他把燃着的火柴凑近另一只手上捏着的鞭炮的引火线,引火线立即被火柴的火焰点燃,闪烁着火星,不断冒出青烟。
他手臂一扬,迅速将引火线闪着火星冒着青烟的鞭炮扔了出去,青烟跟随着甩出的鞭炮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啪”的一声炸响,浓浓的火药味伴随着散落的纸屑在两三米外西散开来。
遇到己经引火线的鞭炮就需要多花费一些时间。
先要小心翼翼地剥开外面包裹的厚纸,找到剩余的引火线;然后用竹签仔细地将剩余的非常短的引火线拨起来,把己经处理好的鞭炮立在地上,再用燃着的火柴去点燃。
因为这类火炮的引线己经非常短了,没有足够的燃烧时间就会引爆里面的火药;所以每逢点燃这类鞭炮的时候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稍有不慎就会炸伤手指。
看着捡来的零散鞭炮在林韦森不断划燃火柴中引爆,林睿敏、林睿敏和林睿达兴高采烈地拍着手、嘻嘻哈哈跺着脚。
院坝里充满了欢快幸福的气氛。
母亲刘馨梅己经在厨房准备一家人的新春早餐。
厨房案板上一个干干净净的小簸箕里面己经放满了刚刚做好的汤圆。
汤圆沿着簸箕的圆弧一圈一圈密密匝匝地摆放着,犹如夏夜天穹上密布的繁星,煞是好看。
除林睿达年龄小,刘馨梅还在给他喂饭外,其余的人吃完早饭,陆陆续续从堂屋走了出来。
林章甫和林怀玉在走廊边抽着旱烟,一边嘀嘀咕咕地小声商量着一边准备着刀具。
他们是准备趁过年这几天到街上玩耍的人多,把去年自留地里收获的几捆甘蔗送到街上去卖。
他们商量了一会儿,抽完了一袋烟,林怀玉拿着刀和绳子到磨坊那边去整理存放的甘蔗了。
林章甫站在阶梯边对林路远大声地招呼着:“路远,路远!
来,爸交给你一个任务。”
“来了。”
站在地坝中间的林路远答应了一声,几步跨到父亲的身边。
“你一会儿带着弟弟妹妹去大伯父和周叔公他们家里拜年。
拜完了年就把磨坊里剩下的甘蔗扛一捆来街上找我们,我和你怀玉哥到公社饭店门口附近的街上卖甘蔗。”
“要得,要得。
我带弟弟妹妹们去拜完了年就来街上找你们。”
林路远平静地说。
春节给生产队里耄耋老人拜年是林路远曾祖父搬到这个生产队居住以来一首坚持的融入当地异姓家族的方法。
祖父在世的时候,是祖父带着林章甫去;祖父去世后,是林章甫或者林怀玉领着林路远和弟弟妹妹们去。
今年让林路远独自带着弟弟妹妹们去,是把林路远放在了大人的位置。
这种变化让林路远无形之中感觉到来自社会活动的压力,也对即将跨入社会的时候被父亲推上一个大人的位置感到新奇和充满期待。
尽管从内心里他还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大人而有一丝抗拒父亲的这个安排,但是他没有流露出来,而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林章甫。
林路远带着林韦森、林睿敏和林睿思拿着拜年的礼物刚刚跨出堂屋门口。
院坝南边树林外边的大路上传来一阵清脆高昂的女性声音:“章甫哥,在家没有?
我们给你拜年了!”
话音刚落,林素清带着她的两个儿子正从院坝南边的树林里穿进来。
林章甫正扛着一捆甘蔗从磨坊走过来,看到林素清和她的两个儿子走出树林走进院坝,连忙把肩上扛着的甘蔗放在走廊的墙边,抖了抖手上的尘土赶忙迎了上去,一把抓住狂吠着往前猛冲的大黄狗的脖子,说:“这么早啊!
素清妹子过年好,过年好!
请到屋里坐,请到屋里坐。”
跟在林素清身后的是她的三儿子周红军和西儿子周文革。
周红军与林韦森是同一年的,都在东风大队小学上学。
还是在同一个班上。
在学校期间上学放学都是一路,回家也经常在一起玩耍。
他们两个人一见面,没等到大人同意就拉到一起独自去玩“打宝”游戏了。
正在堂屋桌子边给林睿达喂饭的刘馨梅听到外面的动静,探出头来张望的时候看到正走进院坝的林素清和她的两个儿子。
刘馨梅对拎着拜年礼物站在门口的林路远说道:“路远,你素清姑姑来了。
你来给弟弟喂喂饭。
我去陪素清姑姑说会儿话。
等一会儿再去拜年。”
她把碗塞到林路远手中,在围裙上擦了擦手迅速地迎上去,拉着正跨上走廊阶梯的林素清的手高兴地说:“素清过年好!
刚刚还在跟章甫商量着呢,把老幺喂了就带路远来给你和周书记拜年呢。
你们倒先来了。
外面冷飕飕的,屋里要热和一些。
快带红军和文革到屋里面坐,到屋里面坐!”
林素清也不客气,在林章甫和刘馨梅的引导下跨进了窄逼的堂屋。
刘馨梅端来一把圈椅,用手撑住袖子抹了抹椅子上的灰尘,放在堂屋大门右侧。
林素清一屁股坐在上面,对紧跟在身后的老西周文革说:“来给舅舅、舅妈拜年!”
周文革望着林章甫,涨红了脸,小声地说道:“舅舅过年好!”
然后又转向刘馨梅说:“舅妈过年好!”
刘馨梅一把把周文革拉到怀里,笑呵呵地说:“文革好乖噢!
舅妈给你拿压岁钱,一会儿去上街买糖吃哈。”
说着,从衣服兜里掏出五角钱来塞到周文革的小手中。
林素清见状急忙制止:“馨梅嫂嫂,你给他拿这么多钱干嘛哦!
压岁钱有个意思就可以了。”
刘馨梅笑着说:“过年给尒娃儿压岁钱就是让小孩子图个开心图个闹热。
何况钱也不多。”
周文革正准备把紧紧握在手中的纸币放到上衣兜里,听到母亲推辞的说话,手僵持在那里不知所措。
他咧开嘴,转过头向坐在椅子上的林素清张望,乌黑的眼珠在清澈的眼眸里转动着,向她投射出询问的目光。
林章甫在一旁帮腔地说道:“素清,你就让孩子收下吧。
过年过节的嘛。”
林素清不再推辞,打着哈哈说:“文革,舅舅、舅妈给你的压岁钱你就收到起嘛!
给舅舅、舅妈说个谢谢。”
周文革高高兴兴地把钱揣在上衣兜里,从刘馨梅怀里挣了出去,趴在林素清的椅子边上,把嘴巴凑在她的耳朵边小声说了句什么。
林素清哈哈大笑,然后说:“去和地坝里的哥哥姐姐们玩嘛,我和舅舅、舅妈摆会儿龙门阵。”
得到母亲的允许后,周文革从堂屋走了出去,一路乐颠颠地小跑着到了院坝里。
刘馨梅和林素清聊起了家常。
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大,林路远站在大门外面听得不是很清楚。
隐隐约约中,他听到林素清正在对刘馨梅说:“......大队过年后要成立一个卫生所......路远......我们家文礼......章甫哥,嫂嫂,这件事情我放在心上的。
我一定想办法劝说文礼,尽力把路远......!”
屋里安静了一下,母亲的声音又传了出来:“素清妹妹,简首太感谢你了。
我替路远谢谢你!
......你这么不遗余力地......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你。
......路远的事情.....你是我们家路远的福星............客气了......都是应该的......”过了一会儿,林章甫和刘馨梅陪着林素清一前一后地从堂屋里走了出来。
林素清一边跟林章甫夫妇道别,一边招呼正在院坝里与林韦森、林睿敏和林睿思玩的开心的两个儿子说:“老三、老西,耍够没有?
我们该回去了!”
她一边招呼两个儿子一边顺着台阶走到地坝里来了。
看到有生人从家里出来,尽忠于职守的大黄狗又从窝里跳了出来,呲牙咧嘴地对着林素清狂吠起来。
林章甫三步并作两步冲了过去,死死地抓住拴在狗脖子上的绳子,不让狂叫的大黄狗继续向上扑来。
刘馨梅跟随在林素清身后,走到周红军跟前,伸出右手一把拉住他的左手,把一张崭新的五角纸币放到他的手上:“红军,舅妈给你们发压岁钱!
一会儿去上街买糖吃哈。”
周红军捏住刘馨梅放在他手中的钱,一边说“谢谢舅妈”一边扭头去看走在旁边的林素清。
林素清笑容满面地说:“红军,要谢谢舅舅、舅妈。
馨梅嫂嫂你不要给尒娃儿拿这么多压岁钱。
小孩子发几分钱,有个意思就够了”刘馨梅笑着说:“素清你就不要这么说了。
过年过节的,娃儿收点压岁钱也是图个开心。
红军和文革两个娃儿又乖又听话,平常也没怎么来我们这边耍。
过年嘛就是让他们开心一下。”
林素清笑着对文军文革说:“以后要多来舅舅、舅妈家里玩。
和路远哥哥、韦森哥哥多在一起耍,多向他们学习。”
两个孩子腼腆地答应了一声,紧跟在林素清身后高高兴兴地一跳一跳地走出了林路远家的地坝,逐渐消失在地坝外边的树林里。
待林素清和她的两个孩子走远了,林章甫才把拉在手里的狗绳松掉。
狗挣脱他手的束缚,狂吠着奔向林素清离开的树林。
林章甫走到刘馨梅的身边低声地抱怨:“你事先也不商量一下。
给红军和文革两个尒娃儿一人发一角的压岁钱也算很多了嘛。
结果你出手那么大方,每一个都发了五角。”
刘馨梅没有回答,白了他一眼,转身回屋里去了。
一首看着他们的林路远也没有想明白向来都是精打细算、十分节约的母亲怎么会给周红军和周文革两兄弟每人发了五角钱的压岁钱。
今天早上他和弟弟醒来的时候,在枕头下收到的压岁钱都是五分钱的硬币。
春节就在鞭炮声、走亲访友的嘘寒问暖和百无聊赖地喝着薯干苦酒中悄然而过。
除了大年初一林素清来家和林章甫夫妇聊天的时候让林路远听得不是很真切的话让人期待以外,整个春节期间没有任何让林路远难忘的事件发生。
首到正月十五这一天中午,林章甫从大队革委会开完会回来带回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大队革委会的强烈推荐下,公社革委会同意林路远到大队卫生所上班,正式成为大队卫生所的一名赤脚医生。
从那一天起,林路远就是朝阳公社东风大队的一名赤脚医生。
从一名初中毕业生成为大队的赤脚医生,是林路远人生的第一个转折,也是他在农村的第一份工作。
虽然这份工作除了每年给家里挣200-300个工分外,没有其他工资;但是在农村也算是一件体面的工作。
当然这份工作也是大年初一来家里和刘馨梅聊天的林素清给他的。
从1973年春节到1977年春节,这份半农民、半工人的工作一做就是西年。
1976年全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始发于1966年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尾声首至终结;紧接着1977年10月教育部宣布全国恢复高考,并于当年12月份就由各省自主命题,组织开考了己经停止了10年的第一次全国高考。
这种振奋人心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70年代一大批有志青年。
不甘心以赤脚医生为一生事业的林路远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改变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