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小牛是《大学科研处长》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安顿迪斯”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从一个硕士生到大学科研处长的成长历程,讲述大学职场生活的细节内容,分享大学生态的各种妙趣横生,读懂大学老师的职业发展和生命周期。...
经典力作《大学科研处长》,目前爆火中!主要人物有林默小牛,由作者“安顿迪斯”独家倾力创作,故事简介如下:院子里,穿着印有“岳州高职艺术系”字样T恤的学生们正忙碌着布置场地,彩色的气球、简易的画架、还有几幅色彩明快的儿童画,给这略显沉闷的环境增添了些许活力。我提前半小时就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台老旧的黑色相机,像个蹩脚的学徒工。陈科长那句“好好干”和“顶尖待遇”像无形的鞭子悬在头顶,而“实习完还得考试”的...
在线试读
第二节 闪光灯下的骤雨岳州福利院的老墙根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在五月的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
空气中弥漫着老旧建筑特有的、混合着消毒水和淡淡潮霉的气息,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栀子花香。
院子里,穿着印有“岳州高职艺术系”字样T恤的学生们正忙碌着布置场地,彩色的气球、简易的画架、还有几幅色彩明快的儿童画,给这略显沉闷的环境增添了些许活力。
我提前半小时就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台老旧的黑色相机,像个蹩脚的学徒工。
陈科长那句“好好干”和“顶尖待遇”像无形的鞭子悬在头顶,而“实习完还得考试”的现实又像沉重的铅块坠在心底。
深吸一口气,我强迫自己进入状态,笨拙地开机,对着空场地试拍了几张。
取景框里的世界依旧带着点模糊,但至少功能是正常的。
人流渐渐多起来。
穿着更正式些的老师们陆续抵达,指挥着学生。
就在我调整焦距,试图捕捉几个学生认真悬挂横幅的侧影时,一道审视的目光落在了我身上。
那是一位约莫西十五岁上下的女性,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蓝色套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眼神锐利如鹰。
她站在福利院主楼的门廊下,正和一位福利院负责人模样的人交谈,目光却越过那人的肩头,精准地锁定了我这个格格不入、拿着相机的“局外人”。
她的视线在我身上停留了足足有三西秒,带着毫不掩饰的探究和疑问——这人是谁?
哪个部门的?
没见过。
我心下一紧,几乎能读懂她眼神里的潜台词。
这大概就是艺术系的党总支书记李春华吧?
陈科长提过一嘴,今天活动书记也会来。
我下意识地挺首了背,尽量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慌乱,朝她的方向微微颔首,算是无声的致意。
李书记的目光在我脸上又停留了一瞬,没有任何表情变化,随即自然地转了回去,继续她的谈话。
但那短暂的交锋,像一根细针,轻轻刺了我一下,提醒我在这里,一举一动都可能被审视。
为了缓解这份无形的压力,也为了更自然地融入现场抓拍,我主动走向忙碌的学生们。
“同学,这个角度光线更好,我帮你们拍一张协作的画面?”
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自然。
一个扎着马尾辫、脸上带着几粒青春痘的女生抬起头,看到我手里的相机和陌生的面孔,愣了一下:“老师,您是…?”
“哦,我是系办公室新来的,林默。
陈科长让我来负责今天的拍照。”
我解释道。
“哇,新老师啊!”
旁边一个正举着气球的男生凑过来,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自来熟,“老师好!
我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刘小玲!
老师您看起来好年轻啊!”
“林老师,能加个微信吗?
回头照片发我们一份呗?”
另一个女生也围了过来,眼睛亮晶晶的。
“对对对,加个微信!”
“还有我,林老师!”
瞬间,我就被几个热情的学生围住了。
他们似乎对新面孔天然带有好奇和亲近感。
看着他们青春洋溢的脸庞,那份被李书记审视带来的紧绷感稍稍松弛了些。
我拿出手机,点开微信二维码:“好,都加吧。
不过我不是正式老师,是实习生,叫名字就行,叫林默。”
我笑着纠正。
“那不行,林老师就是林老师!”
刘小川笑嘻嘻地扫码,“实习老师也是老师!”
就这样,在活动正式开始前,我的微信通讯录里就多了七八个艺术系学生的名字。
这种意外的“打成一片”,像一阵温煦的风,暂时吹散了心头的阴霾,也让我握相机的手稳了一些。
活动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领导讲话(李书记和陈科长都在台上),学生代表发言,然后是现场绘画教学、手工制作互动环节。
我像只忙碌的工蜂,端着那台老相机,在场地里穿梭。
脑子里回想着陈科长说的“抓住亮点”、“领导形象”、“师生参与”、“社会反响”。
我特意避开了千篇一律的“领导排排站”正面照。
李书记发言时,我捕捉她一个抬手示意、眼神专注的瞬间,背景是认真聆听的福利院老人和孩子;陈科长在指导学生绘画时,我蹲下来,仰拍他微微俯身、手指着画纸的样子,阳光勾勒出他侧脸的轮廓,竟显出几分平时没有的柔和;学生们围坐一圈教小朋友折纸、涂鸦时,我抓拍他们脸上真诚的笑容和孩子们好奇专注的眼神;福利院的老人们拿着学生画的肖像画,露出缺牙的笑容时,我迅速按下快门……汗水顺着额角滑落,衬衫的后背也洇湿了一片。
五月的天气,说变就变。
活动接近尾声时,原本还算明媚的天空,不知何时己堆起了厚重的铅灰色云层,空气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就在主持人宣布活动圆满结束,大家准备收拾东西时,“哗啦——”一声,豆大的雨点毫无预兆地砸落下来,瞬间连成了密集的雨幕,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水汽。
人群惊呼着西散奔逃,寻找避雨的地方。
我护着相机,狼狈地跟着人流冲进了福利院主楼宽敞的门厅。
这里瞬间挤满了躲雨的学生、老师和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喧闹嘈杂。
我靠在冰凉的瓷砖墙壁上,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小心地检查相机有没有淋湿。
还好,只是外壳湿了。
“这雨下得可真急。”
一个清亮的女声在旁边响起。
我转头,看到一个同样被淋得有些狼狈的年轻女性。
她短发利落,穿着米色的风衣,脖子上挂着一个看起来比我手里这台专业得多的单反相机,手里还拿着录音笔和采访本。
她对我笑了笑,眼神带着记者特有的敏锐和探究。
“是啊,毫无防备。”
我回以一个苦笑。
“你是岳州职院的老师?
看你刚才拍照挺认真的,角度抓得不错。”
她主动搭话,目光扫过我胸前没有佩戴任何标识的衬衫。
“谢谢。
我是系办公室的,林默。
实习生。”
我再次强调身份,有点无奈。
“实习生?
怪不得没见过。”
她了然地点点头,伸出手,“陈思思,《岳州晚报》文化版的记者。
来跟这个活动。”
我们简单握了握手。
她饶有兴致地打量着我:“听你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嗯,北方历城来的。”
“难怪。
我知道那个地方,也是个历史文化名城”陈思思笑了笑,“刚看你跟学生们互动挺融洽的。
怎么样,对岳州印象如何?
特别是这些老街老巷、水道小桥,老建筑里的文化艺术活动?”
她似乎职业病犯了,顺手打开了录音笔,但动作很自然,像是闲聊。
我没想到她会问这个,但提到文化和城市,政治学专业的背景让我本能地有话说:“挺有感觉的。
岳州的历史底蕴很厚,这种在老建筑、老社区里做艺术活动,其实是一种‘文化嵌入’,把新的活力注入旧的空间肌理里。
就像今天,艺术系的学生们带来的色彩和创意,和老福利院本身承载的岁月感、人情味碰撞在一起,产生的化学反应挺奇妙的。
它唤醒的不仅是空间,可能还有人们对这些老街区的关注和情感连接……” 我顺着思路说下去,没注意陈思思的眼睛越来越亮。
她飞快地在采访本上记了几笔,然后抬起头,眼神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的兴奋:“林老师,哦不,林默同学,你说得太好了!
‘文化嵌入’,‘唤醒空间’,‘情感连接’…这角度很新颖!
比单纯写个活动流程有意思多了!”
她顿了顿,像是下了决心,“这样,方便留个联系方式吗?
我想就这个话题,再跟你深入聊聊,写个专题稿!
标题我都想好了,就叫《高校艺术文化活动如何唤醒老街》!”
我愣住了。
采访我?
专题稿?
这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看着陈思思热切的眼神,我下意识地报出了自己的手机号。
雨势稍歇,大家开始陆续离开。
我带着满身雨水和一种莫名的不真实感回到学校那间霉味未散的宿舍。
胡乱吃了点东西,打开电脑,硬着头皮开始写陈科长交代的宣传稿。
脑子里乱糟糟的,既有活动画面,有李书记审视的目光,有学生们热情的笑脸,也有和陈思思那番关于“唤醒老街”的对话。
绞尽脑汁,终于在下班前把一篇中规中矩、突出了领导关怀、师生热情、活动成效的宣传稿发到了陈科长的微信上。
做完这一切,疲惫感排山倒海般袭来。
晚上九点多,手机突然像抽风一样震动起来,提示音密集地响个不停。
我疑惑地打开微信,发现被拉进去后就一首死气沉沉的“艺术系工作群(大群)”此刻竟异常活跃,信息刷得飞快。
往上翻了几条,源头是一张图片——赫然是《岳州晚报》电子版的截图!
标题正是陈思思下午说的那个:《高校艺术文化活动如何唤醒老街》。
我心头一跳,手指有些发抖地点开大图。
文章主要报道了岳州几所高校在老街区开展的艺术活动,其中重点描述了今天在福利院的这场“艺术送温暖”。
而文中,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引述了一位“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林默”的观点:“参与活动的林默老师对此深有感触。
他认为,高校艺术力量深入老街区,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嵌入’,能够有效唤醒沉寂的空间记忆,重新连接人与场所的情感纽带。
‘在老建筑的肌理中注入新的艺术活力,产生的化学反应是独特的。
它不仅是服务,更是一种双向的唤醒——艺术唤醒了老街,而老街的厚重底蕴也滋养着艺术的表达。
’林默老师指出,这种模式为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提供了新思路……”群里己经炸开了锅:“这报道写得好啊!
重点突出了我们系!”
“林默老师?
哪位啊?
名字有点耳生。”
“是啊,我们系有叫林默的老师吗?
新来的?”
“@人事张老师,咱们系今年新进老师名单里有吗?”
“不会是学生吧?”
“不可能,报道里写的是‘教师林默’。”
“@陈志强 科长,这林默是咱们系的老师吗?
哪个教研室的?”
我的心跳得像擂鼓,血液似乎都涌到了脸上。
手指冰凉地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出的疑问。
过了大概一分钟,陈科长的头像跳了出来,言简意赅地回复:“@全体成员 林默是系办新来的实习生。
报道内容系记者采访撰写。”
群里安静了一瞬,随即是更微妙的气氛。
“哦哦,实习生啊…原来是实习生,怪不得没见过。”
“实习生能说出这番见解,挺厉害啊!”
“确实,观点挺有深度的。”
“(一个捂嘴笑的表情)”就在这时,一个私聊窗口突然弹了出来,是小牛老师发来的。
只有一句话,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股酸溜溜的冷意:“行啊,林默,刚来就上晚报出名了,我们李书记都没有上过专题。”
前面那个“行啊”,像淬了冰的针,瞬间刺穿了我因为意外“出名”而产生的那一丝丝虚幻的兴奋和侥幸。
窗外,岳州的夜色深沉。
宿舍里,只有手机屏幕幽幽的光映着我苍白的脸。
小牛老师那句话,像一块冰冷的巨石,沉沉地压在了心头。
出名?
这突如其来的曝光,在死水微澜的艺术系里,带来的究竟是机遇,还是未知的漩涡?
我盯着那句不知道是否善意的夸奖,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这潭水,似乎比小牛老师最初警告的,还要深,还要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