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对小说《中药学基础理论》非常感兴趣,作者“迷失人间世”侧重讲述了主人公张仲景李时珍身边发生的故事,概述为: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生理上适应性变化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春夏季节,阳气发泄而人体多汗少尿,秋冬季节阳气收敛,则可见少汗多尿。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

《中药学基础理论》阅读精彩章节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其变化影响人体;人体长期生活在自然界也会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且能产生相应的调节功能。《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的正是人与自然的相互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过于剧烈,超越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即会产生病理性反应。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为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生理上适应性变化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春夏季节,阳气发泄而人体多汗少尿,秋冬季节阳气收敛,则可见少汗多尿。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衣薄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候变化,脉象亦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夫,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李时珍《四言举要》亦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会进行相应的调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指的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夜晚则阳气内敛,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反映人体在昼夜阴阳的自然变化过程中,生理活动的适应性变化。白天阳气旺盛时人们应该工作学习,到了夜晚,阳气收敛就应该休息睡眠。昼夜的变化也影响到疾病的过程,一般病证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是因为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人体阳气存在着生、长、衰、入的规律,从而影响到邪正斗争,病情呈现出慧、安、加、甚的起伏变化。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体现在生存环境直接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地域性气候、水土、人文、风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如江南地势低,气候温暖而湿润,故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偏瘦削,性格多文静细腻;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干燥,故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偏壮实,性格多粗犷豪放。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们生活在已经习惯的环境中,一旦异地而居,或居住易地跨度太大,自然环境突然改变,均有可能引起人体诸多不适,习惯上称之为“水土不服”。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当然“天人相应”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类不仅可以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自然,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小说《中药学基础理论》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