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那旮沓》主角婵媛扣儿,是小说写手“邹阿敏”所写。精彩内容:得出。此事便是多年之后,也依然没人能说得清楚。看着这些石人头像,虽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但所有的人却一致认为,此处乃一风水宝地。由此,没用怎么商量,大家伙儿决定不再走下去了,就在此地搭锅垒灶,安家落户。于是,这群闯关东的人,恭恭敬敬地把这...

《东北那旮沓》免费试读
从古城北京,沿着那条古者的傍海道一路向东北行去,待越过了依山襟海的天下第一关,蓦然进入一片阔大辽远的山川-一这就是大东北了。因其处于长城以北,古称塞北,又因其在山海关以东,俗称关东。老辈儿人说:关东这疙瘩,虽沃野千里又灵山秀水无数,怎奈冬日太过漫长且奇冷几近酷虐,慢说细皮嫩肉的饮食男女,便是皮糙肉厚的豺狼虎豹也甚是恓惶,所以向来被视为苦寒之地。然而,高高在上神圣无比的老天爷却不偏不倚,毫不吝啬日月穿行的脚步,该刮风便刮风,该下雨便下雨,阳光普照,星月交辉,未曾有半点儿怠满春夏秋冬的纷至沓来。
阳春三月,正值桃红柳绿,河水涟漪,有燕子翩翩飞来,在温润的云丝雨片中自由徜徉、快乐鸣唱。七月流火,暑气熏蒸,青山隐隐,绿水幽幽,山上山下,满目的花团锦簇和枝繁叶茂,俄顷,忽然风云际会,一阵惊天撼地的电闪雷鸣之后,瓢泼的雨水顺着山梁恣意流淌潜向平原,将嶙嶙峋峋的峰峦濯洗得青青翠翠琳琳琅琅,把黑油油的土地滋养得如少妇般丰满肥硕。
石人村是个大村落,也颇有几分名气。据传,此地原本是一片荒草甸子,空空旷旷,无边无际。环顾四面八方,没有大山,也没有大河,只有几处小小的山冈和浅浅的溪流,但此地的草非常繁茂,其间夹杂的花朵也极其美艳。某年某月某日,一群闯关东的人经过这里,不知是行走得累了要歇息歇息,还是哪一处的风景吸引了他们,便停了下来。那或许是一个曙光初照的清晨,也或许是一个艳阳高悬的正午,无论何时,定然是一个日朗风清的时刻。忽然,一个人高声叫了起来,那声音里一定贮满了惊讶和诧异,使得大家伙儿有些骇然,忙围拢了过来。当人们睁大眼睛,顺着那人的指点看去,竟发现草丛里卧着一块长条青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怪异的物件儿,人们端详许久,嘁嘁喳喳了半天,终于还是弄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人们又四下散开,看看是否还能找到诸如此类的物件儿。伴着一声又一声的高叫,在周围并不很远的草丛里,一共找到了十四块。大家伙儿把这些长条青石归拢到一起,开始仔细打量端详,试图从中发现点儿什么。
虽说世界上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物,但这十四块长条青石真的几乎一模一样:大小形状,颜色纹理毫无二致,高不足两米,重近百公斤,上半截被雕琢成半身人头像,下半截刻有一行行蛇形文字,人群里有个颇识得笔墨的,斟酌再三,最后也只能摇头叹息。惊奇之余,人们禁不住纳闷儿,这些人头石像从何而来,做何所用,又是谁将它运到此处?大家伙儿面面相觑,无从回答得出。此事便是多年之后,也依然没人能说得清楚。
看着这些石人头像,虽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但所有的人却一致认为,此处乃一风水宝地。由此,没用怎么商量,大家伙儿决定不再走下去了,就在此地搭锅垒灶,安家落户。于是,这群闯关东的人,恭恭敬敬地把这十四尊石人头像搽拭干净,端端正正竖成一排,面向南方,安置在一个小山冈上,并将此地定名为石人村。当人们安定下来,再仔细去看这片荒草甸子,发现几乎清一色长满了粗壮鲜嫩的羊草,而这羊草是牲畜们极肥美的天然饲料。喜兴的人们,来不及修饰润色,便把那片荒草甸子称为羊草大甸子。
石人头像的故事不胫而走,一时间,石人村名声大噪。顺着名声,来这里安家落户的人络绎不绝,不多的几年几十年,石人村便成了一个大村落。
那一年,腊月里的一天,石人村有个郑宝,外号人称郑大叫驴的,赶着一匹瞎马,拉着爬犁,去三十里外的老丈人家串门儿。既然是去老丈人家,哪有空着两手的道理,总得拿点儿啥东西,以示敬重。拿多拿少是个心意,拿好拿歹是个情份儿,否则两下里都脸上无光。昨下晚儿,掌上麻油小灯,他就和媳妇趴在炕上开始核计,该给老丈人拿点儿啥呢?核计了小半宿,一直到三星看晌,才敲定了定盘星:二十棵青叶大白菜,一麻袋黄皮土豆,半簸箕红小豆粘豆包,外加一只灰翅鸭子和两只芦花儿大公鸡。敲定之后,两人躺在炕上又掂量了掂量,觉得也差不厘儿了,才慢慢睡去。今儿大清早,没见太阳的脸面,天阴晦着,冷得嘎巴嘎巴直响,两口子忙忙乎乎把东西用袋子分装妥当,搬上爬犁,怕路上冻坏了,又抱了床大棉被给盖严实了。尔后,郑大叫驴把家中那匹瞎马套上,摇着鞭子出了家门。
小说《东北那旮沓》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戳我阅读全文